[1] 石铸. 菊科莴苣属订正及亚洲大陆菊科植物二新属[J]. 植物分类学报, 1988,26(5): 382-393.[2] 石铸. 菊科莴苣属订正及亚洲大陆菊科植物二新属(续)[J]. 植物分类学报, 1988,26(6): 418-428.[3] 李悦. 中国莴苣属及其近缘属植物系统学关系的初步研究[D]. 郑州: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4]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80卷1分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7: 225-232.[5] 郑朝宗. 浙江植物志(第6卷) [M] .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353-356. [6] 杨昌煦. 三峡库区莴苣属和翅果菊属植物的分类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1,23(5): 425-428.[7] 杨昌煦. 三峡库区翅果菊属和莴苣属新分类群[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1,23(6): 484-485.[8] 杨继,汪劲武. 丛枝蓼和长鬃蓼鉴别性状变异式样的数量分析[J]. 云南植物研究, 1992,14(3): 269-274.[9] 金孝峰,金水虎,丁炳扬,等. 中国特有植物景烈杜鹃(杜鹃花科)及其近缘类群的分类修订[J]. 林业科学, 2009,145(17): 32-37.[10] 朱世新,覃海宁,籍秀梅,等. 细莴苣属的分类学修订[J]. 西北植物学报, 2006,26(8): 1693-1696.[11] 徐炳声. 中国植物分类学中的物种问题[J]. 植物分类学报, 1998,36(5): 470-480.[12] Nooteboom H P. A point of view on the species concept[J]. Taxon, 1992,41: 318-320.[13] Shi Z, Kilian N. Lactuca Linnaeus[M]//Wu Z Y, Raven P H. Flora of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 St. Louis: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 2010,20-21: 233.[14] 高召兰.山东菊科莴苣亚族植物的系统学研究[D].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15] 袁庆军,杨昌煦.四川莴苣属及近缘属10种植物的核型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2,24(1): 30-33.[16] 张代贵,向小奇,朱杰英,等.菊科翅果菊属Pterocypsela 2种药用植物的核型及系统进化意义[J]. 中国中药杂志, 2012,37(11): 1527-15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