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8-30
    上一期   

    研究论文
    综述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论文
    巨桉HDAC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分析
    凌腾泓, 黄稚清, 谢进聪, 吴蔼民
    2025, 54(4): 365-377.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5.04.001
    摘要 ( )   PDF(4284KB) ( )  
    基于全基因组序列对巨桉Eucalyptus grandis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 HDAC)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结合转录组数据分析EgHDAC家族在幼叶、成熟叶、茎、根、花、木质部、韧皮部和形成层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巨桉HDAC家族可分为RPD3/HDA1、HD2和SIR2亚家族,共含15个成员,均为亲水性蛋白。亚细胞预测定位主要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EgHDACs启动子序列包含许多光响应性、激素响应性、应激响应性和植物生长相关元件。EgHDT1和EgHDA2/4/7/8/11在幼叶、成熟叶、茎、根、花、木质部、韧皮部和形成层组织中均高表达,而EgHDA5仅在叶片中高表达。在茉莉酸、水杨酸和盐胁迫处理下,EgHDT1、EgHDA4和EgHDA5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在进化过程中,EgHDACs既具有保守性,又具有特异性,可能参与巨桉的生长发育,并响应茉莉酸处理、水杨酸处理和盐胁迫,体现对环境的适应与调节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龙石斛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系统发育分析
    张翊凡, 颜 茵, 陈育明, 黄思铭, 李明河
    2025, 54(4): 378-386.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5.04.002
    摘要 ( )   PDF(1097KB) ( )  
    以龙石斛Dendrobium draconis新鲜叶片为材料,对其叶绿体基因组进行组装、注释和分析,探究该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特征及其与同属其他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龙石斛叶绿体基因组呈典型四分体结构,基因组大小为159 080 bp (GC含量37.3%),大单拷贝区域为86 613 bp (GC 35.0%),小单拷贝区域为18 409 bp (GC 30.4%),两个反向重复区域为27 029 bp (GC 43.2%);共注释得到132个基因,包括86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8个tRNA基因,8个rRNA基因。简单重复序列检测表明,叶绿体基因组包括50个简单重复系列位点,其中以A和T组成的单核苷酸重复次数最多,占46.0%。叶绿体基因组结构中IR区边界相对保守。核苷酸多样性分析获得8个高变异热点区域:rpoB-trnCGCA、petN-psbM、accD-psaI、clpP-psbB、ndhF-rpl32、ndhK、ndhF、ycf1,可作为物种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潜在分子标记。系统发育分析显示,龙石斛与高山石斛D. wattii、毛鞘石斛D. christyanum、黑毛石斛D. williamsonii、翅萼石斛D. cariniferum组成的分支构成姐妹类群。本研究首次解析了龙石斛叶绿体基因组特征,为该物种及石斛属植物的分子标记开发和系统发育分析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南凤仙花叶片光合特性及解剖结构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石 俣, 王云锦, 李和芹, 张培兰, 钟云芳, 宋希强, 张金玲
    2025, 54(4): 387-397.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5.04.003
    摘要 ( )   PDF(6504KB) ( )  
    为探究热带喀斯特专性植物海南凤仙花Impatiens hainanensis叶片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设置8种干旱处理,测定6月龄海南凤仙花实生苗叶片的光合、荧光及解剖结构。结果表明:(1) 随着干旱胁迫加剧,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及气孔导度(Gs)均呈下降趋势,而胞间CO2浓度(Ci)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2) 随着干旱胁迫加剧,最大荧光产量(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及光合性能指数(PI abs)均呈下降趋势,而初始荧光产量(Fo)、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ABS/RC)、单位反应中心耗散的能量(DIo/RC)及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用于还原QA的能量(TRo/RC)均呈上升趋势,干旱胁迫抑制荧光活性。(3) 干旱胁迫下,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均呈增大趋势,气孔密度和栅海比随胁迫加剧大致呈先升后降变化,而气孔指数、气孔开张比、叶片厚度、叶肉组织厚度以及组织结构疏松度均呈减小趋势。综上所述,海南凤仙花对不同程度干旱胁迫的响应方式不同:在轻度干旱处理下主要通过增大气孔面积、气孔密度,降低叶片厚度(T2处理最为明显)来提高抗旱性,在中度干旱T4处理时栅海比达到最高,重度干旱处理时主要通过降低栅海比、提高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来减少干旱的伤害。该研究结果可为海南凤仙花的种质资源保育、种群恢复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氮素水平对红花报春苣苔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刘 华, 李梦灵, 李冬梅, 刘 蓉, 谢 丹, 宁祖林, 邓兰生
    2025, 54(4): 398-407.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5.04.004
    摘要 ( )   PDF(2918KB) ( )  
    通过设置6种氮素浓度(0、1.0、3.0、7.0、12.0和16.0 mmol·L–1)系统分析极危植物红花报春苣苔Primulina rubella幼苗的形态、生物量和生理指标对氮素的响应。结果表明,氮素浓度升高显著影响幼苗生长发育,其中株高、冠幅、叶面积等形态指标及总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增幅18.74%~130.63%)、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最高提升702.98%)均在12.0 mmol·L–1时达到峰值,而在16.0 mmol·L–1时显著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呈先降后稳趋势,脯氨酸含量则先降(12.0 mmol·L–1时降幅达64.67%)后升。综合各项指标,12.0 mmol·L–1为适宜氮素施用水平,该浓度下幼苗生长状况最佳且抗氧化能力最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涝渍胁迫对矾根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兰梦云
    2025, 54(4): 408-419.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5.04.005
    摘要 ( )   PDF(830KB) ( )  
    通过人工模拟涝渍试验,探究矾根Heuchera micrantha生长和生理特性对水分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涝渍胁迫下,矾根株高和叶片的生长速度均小于对照;在胁迫5~10 d,矾根鲜重和干重均显著大于对照;胁迫15~25 d,鲜重和干重均显著小于对照。叶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根系活力随着涝渍胁迫时间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胁迫过程中变化趋势较平稳且维持较高水平。随着涝渍胁迫时间增加,矾根叶片光合色素含量表现为叶绿素a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叶绿素b含量和总叶绿素含量呈波动变化,类胡萝卜素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生理指标之间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性的数量在对照组中分别占指标总数的12.12%和9.09%,在渍水组中分别占9.09%和7.58%;淹水组中分别占18.18%和4.55%。不同淹水深度下,矾根株高和叶片生长受到不同程度抑制,淹水越深抑制作用越明显;短期的涝渍胁迫对矾根鲜重和干重有促进作用,而随着胁迫时间增加,鲜重和干重会显著减少且表现为淹水组<渍水组<CK;而各生理指标对不同淹水深度的响应规律具有差异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氮耦合对菘蓝‖大豆耗水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吕 翔, 王玉才
    2025, 54(4): 420-427.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5.04.006
    摘要 ( )   PDF(686KB) ( )  
    为探索水氮施用对河西冷凉灌区菘蓝Isatis indigotica间作大豆Glycine max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规律,设单作菘蓝(M1)、单作大豆(M2)、菘蓝‖大豆2:1 (M3)、菘蓝‖大豆1:1 (M4),两个氮肥梯度低氮(N1) 200 kg·hm–2、高氮(N2) 250 kg·hm–2,两个水分梯度重度亏水(W1)、轻度亏水(W2)处理,分析种植模式及水氮耦合对作物耗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作物全生育期中,随着灌水与施氮量增加,作物耗水量呈增加趋势,表现为W1N1<W2N2。在相同施氮条件下,菘蓝大豆产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显著增加,而水分利用效率却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在所有处理中,轻度亏水下菘蓝大豆间作的产量优于单作,同时间作模式下菘蓝产量更高,W2N1M3处理的菘蓝产量最高,为7500.91 kg·hm–2。在相同施氮条件下(N2处理),W1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高水W2处理,菘蓝大豆在W1水平下较W2分别提高20.06%和17.39%。由此表明,水氮耦合对菘蓝大豆间作水分利用及产量具有显著互作效应,同时间作有利于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因此菘蓝大豆间作采用轻度亏水结合低氮处理是河西冷凉灌区种植菘蓝较佳的节水高产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源物质诱导刺桐成花的生理效应
    徐丽红
    2025, 54(4): 428-434.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5.04.007
    摘要 ( )   PDF(655KB) ( )  
    为探索促进刺桐Erythrina variegata花芽分化的诱导措施,研究外源调节物质对刺桐开花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城市绿地的刺桐树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穴施和叶面喷施2种方式对刺桐树实施磷酸二氢钾(KDP)和多效唑(PAC)等外源物质处理,分析不同外源物质及处理方式对刺桐树体营养成分、激素含量以及开花率的影响,建立刺桐开花诱导的外源物质调控方法。结果表明,施用KDP和PAC显著提高刺桐树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叶片可溶性糖含量,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导致碳氮比增加;施用KDP和PAC显著降低茎尖内源GA3和IAA含量而提高ZR和ABA含量,ZR/IAA、ZR/GA3、ABA/IAA和ABA/GA3比值升高;施用KDP和PAC显著提高刺桐枝条成花率,以土壤穴施和叶面喷施同时处理的效果最佳。因此,通过土壤穴施和叶面喷施KDP和PAC最有利于叶片光合色素生成,提高光合产物,导致碳氮比提高,调节内源激素平衡,促进刺桐成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HPLC多成分定量与网络药理学的前胡质量标志物预测
    火统鹏, 张 洁, 李 欠, 张家旺
    2025, 54(4): 435-445.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5.04.008
    摘要 ( )   PDF(4818KB) ( )  
    采用HPLC建立多批次前胡香豆素的定量方法,分析前胡5种主要香豆素在饮片-汤剂中的含量变化,最终通过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筛选前胡质量标志物,为前胡质量评价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白花前胡甲素、白花前胡乙素、白花前胡素E、欧前胡素及佛手柑内酯的含量检测表现出高度稳定性,而且这5种成分在饮片-汤剂的不同提取方法下,均具有良好的传递性,且转移率较好。网络药理学推测白花前胡甲素、欧前胡素、白花前胡素E通过与RELA、TNF、PTGS2等靶标相结合,调控IL-17、NF-kappa B、C型凝集素受体、甲型流感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冠心病、肿瘤及咳喘等疾病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白花前胡甲素、白花前胡素E以及欧前胡素可作为前胡质量标志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九指粗叶榕不同部位活性成分含量及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郑 静
    2025, 54(4): 446-451.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5.04.009
    摘要 ( )   PDF(563KB) ( )  
    为探究粗叶榕Ficus hirta不同部位活性成分含量的差异及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以九指粗叶榕为试材,通过超声辅助萃取,分别从其根、叶、果及根的根皮和木质部提取活性成分,并采用CCK-8法检测其对HUVEC和C6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1) 果实的活性成分提取率(26.80%)>叶(18.63%)>根(11.27%);根的提取物中多糖(73.85 mg·g–1)、多酚(151.51 mg·g–1)、补骨脂素(38.61 mg·g–1)含量均高于叶和果;叶的提取物中黄酮含量(81.72 mg·g–1)和多酚(146.97 mg·g–1)较高;果的提取物中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均低于根和叶;根皮提取物中黄酮和多酚含量高于木质部,多糖含量小于木质部,而两处的补骨脂素含量无明显差异。(2) 根和果的提取物在低浓度(150 μg·mL–1)下,对HUVECs和C6细胞增殖具有促进作用,但随着浓度逐渐增大,根、叶、果提取物对HUVECs和C6细胞的抑制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根、叶、果提取物对HUVECs细胞IC50分别为689、1529、1152 μg·mL–1,对C6细胞IC50分别为512、559、1503 μg·mL–1。表明在正常低剂量使用范围内,九指粗叶榕的根、叶和果提取物对HUVECs和C6细胞无毒害作用,但高浓度可能具有毒害作用。研究结果为粗叶榕的种质筛选、开发利用及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西苦木天然林优树选择
    黄华希, 李晓亮, 王雪雪, 刘芳林, 刘 秦, 陈 荣
    2025, 54(4): 452-457.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5.04.010
    摘要 ( )   PDF(522KB) ( )  
    在8个苦木Picrasma quassioides天然林集中分布区域,开展优树和候补优树选择。先根据质量标准进行粗选,再采用对比木(平均木)法,按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分别比平均木高25%、15%、100%的标准,选出12株优树;按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分别比平均木高15%、10%、50%的标准,选出7株候补优树。在此基础上,依据地方标准,以总生物碱含量、苦木碱丁含量作为限量指标性状,进行19个优树、候补优树的合规性判定;以药效成分苦木碱己、苦木碱丁和总生物碱含量作为品质分析指标,选出达到地方标准规定含量要求的优树和候补优树18株,其中JCJ101、JCJ102、JCJ103、JCJ201、JX101优先推荐作为苦木高产优质示范林造林生产的繁殖材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春石斛22份种质表型性状及其观赏性综合评价
    刘 艺, 魏翠华, 曾 凡, 周慧君
    2025, 54(4): 458-468.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5.04.011
    摘要 ( )   PDF(9713KB) ( )  
    为更好地利用春石斛种质资源,筛选出观赏性较好的品种用于育种和市场推广,通过变异系数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因子分析等多种方法,对22份春石斛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开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2份春石斛的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13个数量性状变异系数为22.80%~110.41%,花朵数、花序数量、总枝数、开花枝数、单朵花期等性状变异系数较高(变异系数>50%);相关性分析表明,参试春石斛在单朵花期、花横径、花纵径、单株总花数、总枝数、开花枝数、花序数量、叶长、叶宽、茎粗、株高等数量性状相互间存在相关性;因子分析表明,参试春石斛观赏性表现较好的品种有‘女王’、球花石斛、‘红星’、黑毛石斛、‘雪玉’‘东方微笑’‘泼墨玫瑰’‘泼墨粉梦幻’ ‘富士山红心’‘仙女之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花叶底红——野牡丹科一新变种
    马 良, 陈新艳, 陈善思, 陈世品
    2025, 54(4): 469-472.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5.04.012
    摘要 ( )   PDF(7034KB) ( )  
    报道福建省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一新变种——白花叶底红Bredia fordii var. albiflora Liang Ma & Xin Y. Chen。该变种与原变种叶底红B. fordii var. fordii的主要区别为:全株被白色短柔毛,小枝、叶柄、叶背、花梗及花萼均呈绿色,花瓣白色。该新变种分布于闽西北地区常绿阔叶林下,野外种群稳定,未发现特殊的性状变异或性质退化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产自温州的浙江维管植物新资料
    林 峰, 汪惠峰, 陈盛专, 陈兴华, 谢文远
    2025, 54(4): 473-476.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5.04.013
    摘要 ( )   PDF(5497KB) ( )  
    通过文献查阅、模式标本研究、实地观察以及形态解剖比较研究,报道2个浙江分布新记录种:三羽新月蕨Pronephrium triphyllum (Sw.) Holttum和宁德冬青Ilex ningdeensis C. J. Tseng,以及2个新变型:玉果赤楠Syzygium buxifolium Hook. et Arn. f. leucocarpum F. Lin, G. Y. Li et Z. H. Chen和白花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 D. Don f. albiflora F. Lin et Z. H. Chen。凭证标本存于浙江自然博物院标本馆(ZM)。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基于文献计量的唐松草属植物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
    王晓芹, 罗 康, 唐玉超
    2025, 54(4): 477-486.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5.04.014
    摘要 ( )   PDF(4915KB) ( )  
    唐松草属(Thalictrum)隶属毛茛科(Ranunculaceae),包含约200个原生种或变种,在园艺生产和传统医药中具有重要地位。本研究从Web of Science (WOS)核心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期刊论文数据库,检索获得与唐松草属植物研究相关的中英文文献,利用VOSviewer等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对唐松草属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分类、系统进化、植物化学(尤其是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和民族药理学等方面,但总体上并不深入。中国是唐松草属植物研究的重要参与者之一,英文文献发文量占世界总量的39.9%,在相关研究中占有绝对优势。结合基因组学解析唐松草属植物系统发育关系,利用多组学分析方法解析苄基异喹啉生物碱多样性生物合成机制,综合现代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探究其生理功能机制都是比较有前景的研究方向。此外,充分发挥我国资源优势,着力推进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并行,对推动我国唐松草属植物研究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封面、目录、版权页
    编辑部
    2025, 54(4): 487. 
    摘要 ( )   PDF(60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