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碳密度变化
康 宁, 张 粤, 陈 羽, 董晶丽, 曾燕娜, 张运玲, 杨诗敏, 梅启明
2024, 53(3):
227-233.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3.006
为研究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森林群落的碳密度变化特征,根据象头山森林的植被类型和林龄,建立5个1 hm2森林生态系统监测样地,并在样方建设后5年完成样地复查,分析样方内的物种组成、径级结构和碳密度变化。结果显示:(1) 随着象头山森林的自然恢复,5个样地的个体密度均有明显提升,XTS-D样地的个体密度增长量最大,为2356株·hm–2,而针阔混交林XTS-E样地的个体密度增长量最低,为228株·hm–2。(2) 与初次调查相比,样地XTS-A、XTS-B、XTS-C和XTS-D碳密度均有增加,其中成熟林XTS-D样地内新增碳储量最高,增幅达22.41%;针阔混交林XTS-E的碳密度有所下降,降幅达9.23%。(3) 不同林龄样地径级结构有所差异,中等径级(Ⅳ和V)对成熟林XTS-A样地的碳储量贡献最大;大径级(Ⅸ)在过熟林XTS-B中碳储量最高;而幼、中龄林(XTS-C和XTS-D)的碳储量主要集中在中、小径级树木中(Ⅱ~Ⅳ)。(4) 5个样地碳密度排行前10的树种基本一致,XTS-E样地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虽然仍是碳密度和重要值较高的树种,但其个体数和重要值都有所下降;5个样地中碳密度增长最快的均为阔叶树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