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5年, 第5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2-28
    上一期   

    研究论文
    综述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论文
    蕈树KNOX基因家族鉴定及组织表达分析
    王安邦, 叶兴状, 赵金涛, 陈志云, 翁慧莹, 林 茂, 张国防
    2025, 54(1): 1-1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5.01.001
    摘要 ( )   PDF(2586KB) ( )  
    KNOX基因家族在植物叶形生长发育方面具有重要调节功能。为鉴定并分析蕈树Altingia chinensis 的KNOX基因家族,探寻其组织表达模式,借助生物信息学方法,在蕈树全基因组水平鉴定KNOX基因家族,并对其基因位置、基因结构、系统进化关系、基因共线性以及转录组表达进行分析。从蕈树基因组中8条染色体上得到11个AcKNOXs,其中AcKNOX6和AcKNOX9无ELK和Homeobox KN结构域,AcKNOX7无ELK结构域,其余均有完整结构域。蕈树AcKNOXs分为Class Ⅰ (AcKNOX1、AcKNOX2、AcKNOX5、AcKNOX8、AcKNOX10、AcKNOX11)、Class Ⅱ (AcKNOX3、AcKNOX4、AcKNOX7)和Class M (AcKNOX6、AcKNOX9)三类。AcKNOXs蛋白包含144~444个氨基酸,亚细胞定位均位于细胞核,均为酸性不稳定亲水蛋白。表达模式分析表明,AcKNOXs基因存在组织特异性,但同一亚家族大部分成员的表达模式相似。鉴定的11个AcKNOX成员扩增方式为片段复制,无串联重复。AcKNOX3/AcKNOX4、KNOX2/AcKNOX8、AcKNOX6/AcKNOX9、AcKNOX5/AcKNOX10共4对基因间存在共线性关系。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蕈树KNOX基因家族基因组特性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基原与产地羌活挥发油成分差异性分析
    张 珺, 李 欠
    2025, 54(1): 11-21.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5.01.002
    摘要 ( )   PDF(1648KB) ( )  
    以不同产地、不同基原的20批羌活药材为材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羌活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系统分析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与宽叶羌活N. franchetii 的挥发油得率、成分及相对含量。结合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化学计量学方法,比较羌活与宽叶羌活的挥发油化学成分差异。结果表明,羌活的挥发油平均含量高于宽叶羌活,而宽叶羌活挥发油成分的种类更为丰富;在20批羌活样品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06种成分,主要为烃类及醇类,20批样品共有成分仅有3种,均为烃类化合物;此外,含量最高的5个成分β-蒎烯、α-蒎烯、(+)-柠檬烯、γ-松油烯和(-)-萜品-4-醇在不同基原和产地样品中也具有明显差异;HCA、PCA和 OPLS-DA 等方法均能将羌活和宽叶羌活有效区分开,但对于不同产地的样品无法进行区分;以VIP > 1为判断标准筛选出23个差异性挥发油类成分,可以作为区分羌活和宽叶羌活的重要成分。不同基原羌活挥发油化学成分类型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同产地间无明显差异,表明在引起羌活挥发油成分存在差异的众多因素中,基原是主导因素。研究结果为羌活药材质量控制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数据附录
    多主棒孢霉对不同品种烟草的致病性及其培养条件优化研究
    黄纯杨, 杨 相, 周红江, 史彩华, 汪汉成, 胡静荣
    2025, 54(1): 22-28.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5.01.003
    摘要 ( )   PDF(1264KB) ( )  
    为明确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致病性及其培养条件,从烟草Nicotiana tabacum分离的多主棒孢霉菌株HBU230811接种到6个常见的烟草品种,明确其致病性并筛选其最适培养基及pH、糖源、光周期、温度等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多主棒孢霉菌株HBU230811对6个烟草品种均有不同程度侵染,但对贵烟5号的侵染最弱。该菌株能够在PDA、MS、OA、KBA、LB和TLA等多种培养基上生长,其中KBA和OA培养基上的菌落直径无显著差异,但显著大于其他培养基的菌落。OA培养基的菌丝较稀薄,KBA培养基上的菌丝较浓密且产孢时间最短。同时,该菌株在pH 4~12范围均可正常生长,且pH为7~9时生长状态最佳。另外,糖源、光周期和温度对菌株HBU230811生长均有显著影响。其中,该菌株生长的最佳条件是以山梨醇作为糖源、28 ℃全黑暗条件培养。研究结果为揭示多主棒孢霉菌株HBU230811致病生物学特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蟛蜞菊发酵液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
    卢小贵, 谢钦铭
    2025, 54(1): 29-36.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5.01.004
    摘要 ( )   PDF(530KB) ( )  
    利用化感物质预防和控制蓝藻水华具有价格便宜、绿色可持续发展等优点,寻求高效绿色的抑藻剂至关重要。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研究对象,探究蟛蜞菊发酵液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蟛蜞菊发酵液对铜绿微囊藻化感作用总体呈“低促高抑”。 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0.5 mg·mL–1)发酵液对铜绿微囊藻化感作用的促进最高为17%,此时CK组细胞密度为8.73×105·mL–1,0.5 mg·mL–1发酵液为10.21×105·mL–1。最高浓度(2.5 mg·mL–1)发酵液对铜绿微囊藻化感作用抑制率最高为54%,此时CK组细胞密度为5.72×105·mL–1,2.5 mg·mL–1发酵液为2.61×105·mL–1;处理10 d后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含量显著降低,2.5 mg·mL–1处理组叶绿素a含量从第2天起显著低于CK组(P<0.05),第10天时,仅为CK组叶绿素a含量的37.74%。与CK组相比,不同浓度蟛蜞菊发酵液对铜绿微囊藻3种藻蛋白的合成无显著影响(P>0.05)。处理10 d后,蟛蜞菊发酵液对铜绿微囊藻SOD活性的影响基本随其浓度升高呈逐渐增强趋势,且2.5 mg·mL–1发酵液处理组的铜绿微囊藻SOD活性最大,为2.25 U·mL–1,是CK组的2.1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春石斛杂交种子非共生萌发研究
    刘 靓, 庄卫东, 陈品品, 卢建龙, 武竞超
    2025, 54(1): 37-44.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5.01.005
    摘要 ( )   PDF(1825KB) ( )  
    对8个春石斛品种进行杂交,配制杂交组合13个,以杂交F1代种子为试材,研究不同蒴果成熟度、培养基对春石斛杂交种子萌发的影响,并对后续原球茎生长分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蒴果成熟180~200 d为春石斛杂交种子非共生萌发最佳状态,此阶段萌发时间短,萌发效果好;5种培养基的春石斛杂交种子萌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MS、N6、1/2MS、KC、B5,MS培养基为最适培养基,其萌发率可达90.27%,种子萌发后原球茎分化效果好,成苗快;春石斛杂交种子原球茎分化最佳培养基为MS + NAA 0.2 mg·L–1 + 6-BA 1.0 mg·L–1,培养35~45 d时转接,是春石斛杂交种子原球茎分化的最佳时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大相思9个无性系抗寒性评价
    廖仿炎, 陈泊臻, 王力涵, 王雨欣, 李 娜, 朱报著, 张卫华
    2025, 54(1): 45-53.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5.01.006
    摘要 ( )   PDF(638KB) ( )  
    以马大相思Acacia mangium × A. auriculiformis 9个无性系幼苗为试材,利用大型低温人工气候室模拟阶段降温寒冷环境,测定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REC)、可溶性蛋白(SP)、游离脯氨酸(Pro)、丙二醛(MDA)等生理指标,分析低温条件下马大相思生理指标的响应及抗寒性,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马大相思9个无性系抗寒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马大相思不同无性系间叶片相对电导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逐渐增加,Pro含量和SOD酶活性表现为先升后降趋势,MDA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规律。根据平均隶属函数值得到马大相思9个无性系抗寒性强弱综合排序依次为:8号>7号>6号>2号>1号>9号>3号>4号>5号。8号无性系抗寒能力最强,可作为马大相思抗寒杂交育种和栽培的优质材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种源阴香的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许泽宁, 蓝彩嘉, 李 露, 陈 华
    2025, 54(1): 54-61.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5.01.007
    摘要 ( )   PDF(3385KB) ( )  
    为了解不同种源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i植株的表型特征和多样性,以全国范围8个种源地的阴香为试材,对其冠型、叶片、枝干和株高等22个生物学表型性状指标进行测定,通过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研究其表型变异。结果表明,在22个生物学表型性状指标中,株高、地径、叶柄长度和叶长等表型性状指标具有显著差异。结合株高、地径、叶柄长度和叶宽的差异性分析来看,韶关和建瓯种源生长量最大,这与其生长势强是一致的。从不同种源间的阴香主要表型性状生长量分析,叶宽生长量以赣州种源最大,呈显著性差异。叶长生长量以韶关种源增长量最大,且有显著性差异。韶关种源生长量和生长势均最强。根据生物学表型性状指标对8个种源地的阴香进行聚类分析,表明其表型性状相似性与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将为阴香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相关表型性状的指标量化基础数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然演替15年的亚热带人工混交林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结构恢复特征
    盘李军, 杜 健, 叶小萍, 许 涵, 李艳朋, 陈兆聪
    2025, 54(1): 62-7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5.01.008
    摘要 ( )   PDF(502KB) ( )  
    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恢复能力是判断人工混交林营建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以2005年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纯林进行皆伐并种植阔叶乡土树种后形成的人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在上述典型区域建设的6.48 hm2样地2020年首次本底调查数据,探索亚热带人工混交林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恢复特征。结果表明:(1) 云勇林场样地在经过15年的自然恢复后,共有55科121属169种植物进入群落并成功定殖,表明亚热带人工混交林具有较强的物种多样性恢复能力;(2) 云勇林场样地重要值排名前10位的树种中人为引入物种有7种,表明早期人为引入物种对自然恢复15年的人工混交林群落结构仍具有重要影响;(3) 云勇林场样地独立植株个体的平均胸径为8.60 cm,植株径级分布总体呈为倒“J”形,表明群落更新良好且处于相对稳定状态;(4) 早期人为引入物种能够实现自然更新,但由于恢复时间较短,其径级结构主要表现为钟形曲线。综上所述,亚热带人工混交林具有较强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恢复能力,该研究结果可为优化亚热带地区的森林恢复策略提供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数据附录
    神农架林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空间分布格局及潜在分布区研究
    陈 伟, 李楚婷, 傅 强, 刘秀群
    2025, 54(1): 71-81.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5.01.009
    摘要 ( )   PDF(3788KB) ( )  
    根据生态环境部《县域陆生高等植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将神农架林区划分为37个 10 km × 10 km工作网格,分析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林区内的空间分布格局、保护现状和潜在分布区。结果表明:(1) 神农架林区内共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84种(含变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7种(含变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77种(含变种);有具体分布信息的有79种(含变种);在科级水平上,兰科植物种类最多,在属级水平上重楼属Paris植物最多,植物生活型以草本居多。(2) 在水平分布格局中,31号网格(官门山、香溪源)内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种类最多,可能与其所处大起伏中高山地带且位于大巴山脉内有关。(3) 在垂直分布格局中,中山林带(1200 m≤海拔≤2300 m)内物种丰富度最高,共有67种(含变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隶属于29科45属。(4) 筛选出热点区域为31号和32号网格,均在神农架国家公园内,说明热点区域基本得到完全保护,热点区域无保护空缺地,神农架国家公园内共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4种(含变种),就地保护率64.29%。(5) 筛出7种典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对其当前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可知,潜在分布区主要在红坪镇、木鱼镇和大九湖等3个区域内,新华镇和阳日镇也有部分潜在分布区,而神农架林区东北部分地区基本无适生区。在7种(含变种)典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红豆杉Taxus chinensis在神农架林区内潜在分布区面积最大,占神农架林区总面积的87.02%,其中高适生区面积达1562.50 km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数据附录
    中国西藏种子植物区系新资料
    郗厚诚, 申健勇, 姜立举, 马兴达, 王文广
    2025, 54(1): 82-84.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5.01.010
    摘要 ( )   PDF(1796KB) ( )  
    报道发现于西藏自治区墨脱县的中国新记录变种——长圆豆蔻Amomum raoii var. oblongum (V. P. Thomas & M. Sabu) M. Sabu & V. P. Thomas和西藏自治区新记录种——短萼火焰花Phlogacanthus gomezii (Nees) J. R. I. Wood。结合文献和凭证标本补充描述两个物种的形态特征。凭证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HITBC)和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植物标本馆(SZG)。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东禾本科一新记录属——沼原草属
    童毅华, 曾云保
    2025, 54(1): 85-88.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5.01.011
    摘要 ( )   PDF(2170KB) ( )  
    报道广东禾本科一新记录属——沼原草属Moliniopsis Hayata。该属为单种属,模式种为沼原草M. japonica (Hack.) Hayata,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韩国以及中国东南部的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省。最近该种的一个居群在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被发现,且是这个种分布最南的一个居群。该发现对于未来研究沼原草的地理分布和种群的起源与扩散具有重要意义。凭证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微酸性电解水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戴晓泽, 王 超, 刘青青, 冯淑娟, 明艳林, 林明佑, 张延晖, 林河通, 陈艺晖
    2025, 54(1): 89-99.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5.01.012
    摘要 ( )   PDF(1224KB) ( )  
    微酸性电解水(Slightly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 SAEW)作为一种绿色杀菌剂,具有低成本、高效环保、安全性强、无腐蚀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杀菌保鲜。文中介绍SAEW的制备原理、主要参数、杀菌机理及其应用优势,综述近几年国内外关于SAEW在果蔬、水产品和畜禽肉类杀菌及保鲜应用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展望SAEW技术未来发展方向和潜在突破点,为SAEW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拓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园林树木木腐菌调查及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邓嘉茹, 孙龙华, 张劲蔼
    2025, 54(1): 100-108.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5.01.013
    摘要 ( )   PDF(1670KB) ( )  
    木腐菌是园林树木健康的重要威胁因素之一,其为害不仅直接导致树木生长衰退和影响景观,而且还因造成树木腐朽倒伏给城市生活带来潜在威胁,因此木腐菌调查和诊断研究成为树木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部分。本文从国内外园林树木木腐菌资源调查和诊断技术两方面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综述。国外研究木腐菌的历史已有200多年,但主要侧重于木腐菌的分类、腐朽机理以及木腐菌在树木风险评估中的作用等研究。近30年来,我国在木腐菌上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关注点多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大型真菌多样性及木腐菌重要类群系统分类研究。在诊断技术方面,树木雷达、应力波检测等先进仪器在木腐菌的诊断中得到应用,用以评估树木腐朽程度与风险,为城市园林树木保护和管理提供重要技术支持。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DNA条形码技术、实时PCR、等温扩增等新型分子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相比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这些分子技术显著提高木腐菌的快速诊断能力。本综述以期为园林树木木腐菌识别和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封面、目录及版权页
    编辑部
    2025, 54(1): 110. 
    摘要 ( )   PDF(84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