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杜康兮, 沈文辉, 董爱武. 表观遗传调控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的研究进展[J]. 植物学报, 2018, 53(5): 581–593.
[2]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世界干旱地区树木和森林创新评估[J]. 世界农业, 2020(1): 118–119.
[3] Zhang X, Cai X.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global agricultural water deficit [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3, 40(6): 1111–1117.
[4] Morine Lempereur, Nicolas K. Martin S P, Claire D, Richard J, Jean M O, Alain R, Serge R. Growth duration is a better predictor of stem increment than carbon supply in a Mediterranean oak forest: implications for assessing forest productivity under climate change [J]. New Phytologist, 2015, 207(3): 579–590.
[5] Cornic G, Massacci A. Leaf photosynthesis under drought stress [J]. Photosynthesis and the Environment, 1996: 347–366.
[6] Brodribb T J, Cochard H. Hydraulic failure defines the recovery and point of death in water-stressed conifers [J]. Plant Physiology, 2009, 149(1): 575–584.
[7] 郑伟, 刘成贵, 郭泰, 王志新, 李灿东, 张振宇, 张茂明, 王庆胜, 刘忠堂. 水分胁迫对不同类型大豆光合特性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 2016, 25(2): 237–242.
[8] 陈平, 孟平, 张劲松, 何春霞, 贾长荣, 李建中. 两种药用植物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对干旱胁迫的响应[J]. 应用生态学报, 2014, 25(5): 1300–1306.
[9] 金磊磊, 李泽坤, 金慧, 朱星扬, 张保钱, 蒋海侠, 陈集双. 间歇浸没植物生物反应器培养栀子愈伤组织及产藏红花素条件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22, 50(2): 42–46.
[10] 山玲莉, 王振宇, 高永红. 栀子苷对牙周病大鼠GSK3β/Nrf2通路及牙槽骨丢失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3, 43(7): 1711–1715.
[11] 刘靖丽, 张拴, 张光辉, 郭勇. 黄芩苷和栀子苷抗炎活性和抗炎机理的理论研究[J].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23, 35(3): 669–673.
[12] 陈清海, 彭金彬, 苏宝川, 尤芬蕾, 黄剑锋, 邹双全. 栀子新品种‘灵地珍栀’[J]. 园艺学报, 2022, 49(S2): 239–240.
[13] 王一帆, 张晓华, 陈清海, 苏宝川, 连其祥, 邹双全, 李俊伟. 四季栀子新资源的扦插繁育技术[J].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0, 16(2): 94–99.
[14] 陈啸, 陈淑颖, 朱渊铭. 栀子WRKY基因家族鉴定及其响应盐胁迫的表达模式[J/OL]. 西南农业学报, https://link.cnki.net/urlid/51.1213.S.20240221.1450.008.
[15] 蔡宗鑫, 陈清海, 阮学瑞, 练芳松, 邹双全. 干旱胁迫对栀子叶绿素荧光参数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3, 19(3): 179–187.
[16] 牛素贞, 宋勤飞, 樊卫国, 陈正武. 干旱胁迫对喀斯特地区野生茶树幼苗生理特性及根系生长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7, 37(21): 7333–7341.
[17] 赖金莉, 张力, 薛磊, 郑俊鸣, 何天友, 陈凌艳, 荣俊冬, 郑郁善. 干旱胁迫对鼓节竹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8(5): 567–575.
[18] 孙晓梵, 张一龙, 李培英, 孙宗玖. 不同施氮量对干旱下狗牙根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22, 31(6): 69–78.
[19] 李忠光, 龚明. 愈创木酚法测定植物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改进[J].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8, 246(2): 323–324.
[20] 郝建军, 康宗利, 于洋. 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21] 段娜, 徐军, 陈海玲, 高君亮, 刘禹廷, 贾玉奎. 干旱胁迫对欧李幼苗表型可塑性的影响[J]. 广西植物, 2019, 39(9): 1159–1165.
[22] 宗建伟, 黄培璐, 杨雨华, 黄小迪. 亚低温与干旱胁迫对百合生长及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2, 42(5): 30–38.
[23] 黎栋, 杨健, 窦俊焕, 武路云, 陈鹏, 周琼, 莫良玉, 何冰, 范稚莲. 黄麻幼苗期对干旱胁迫的形态生理响应及抗旱性评价[J]. 西南农业学报, 2013, 26(1): 125–130.
[24] 孙淑英, 陈贵林. 干旱胁迫对蒙古黄芪生殖生长及活性成分的影响[J]. 分子植物育种, 2019, 17(22): 7559–7565.
[25] 孙庆芳. 花生种质资源抗旱性和叶片抗旱性状的研究[D].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16.
[26] 李鑫, 孙超, 毕真真, 王瀚, 秦天元, 曾文婕, 张俊莲, 白江平. 不同干旱水平对马铃薯光合特性和耐旱性的影响[J]. 植物生理学报, 2019, 55(8): 1197–1210.
[27] 倪知游, 梁东, 高帆, 胡容平, 夏惠. 植物响应干旱的转录组学研究进展[J]. 分子植物育种, 2018, 16(8): 2460–2465.
[28] 尹鹏龙, 王祖光, 李爽, 周莎莎, 徐继忠, 张学英. 干旱胁迫对苹果不同中间砧及其上嫁接品种光合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3, 38(1): 104–111.
[29] 冯广龙, 罗远培, 刘建利. 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根与冠生长及功能间的动态消长关系[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1997(2): 76–82.
[30] 汤章城. 植物对水分胁迫的反应和适应性——Ⅱ植物对干旱的反应和适应性[J].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83(4): 1–7.
[31] 齐健, 宋凤斌, 刘胜群. 苗期玉米根叶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J]. 生态环境, 2006(6): 1264–1268.
[32] 刘巧玲, 李王成, 贾振江, 安文举, 赵广兴, 宿起坤, 李阳阳. 干旱胁迫下植物根系适应性机制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23(9): 34–40.
[33] 徐梦琦, 高艳菊, 张志浩, 黄彩变, 曾凡江. 干旱胁迫对疏叶骆驼刺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J]. 干旱区研究, 2023(2): 257–267.
[34] 袁小康, 周广胜, 王秋玲, 何奇瑾. 不同灌溉量夏玉米叶绿素含量的高光谱特征及其反演[J]. 生态学报, 2021, 41(2): 543–552.
[35] 王元忠, 沈涛, 张金渝. 不同种源滇重楼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52(8): 2106–2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