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 月,陈 风,卢 莹,袁 媛,陈清西. 茉莉茎段遗传转化体系初步研究[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0, 49(05): 358-362. |
[2] |
周翔,冯莹,潘东明. 中国水仙遗传转化研究进展(综述)[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3, 42(04): 373-378. |
[3] |
郭绍云,彭宏祥,丁峰,李鸿莉,秦献泉,徐宁,何新华. 荔枝和龙眼遗传转化体系研究进展(综述)[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2, 41(04): 69-74. |
[4] |
张国芳,毛碧增. 凤梨科植物生物技术研究进展[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9, 38(01): 74-77. |
[5] |
刘慧春,潘晓韵,朱开元,王炜勇. 观赏凤梨生物技术研究进展[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7, 36(04): 58-61. |
[6] |
黄双龙,赖钟雄. 水仙花生物技术研究进展[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7, 36(03): 74-79. |
[7] |
李宏宇,马鸿翔,雷家军,余桂红,陆维忠,周淼平,周建涛. 百合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6, 35(01): 75-80. |
[8] |
韦大器. 林木抗病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5, 34(03): 74-77. |
[9] |
李永华,万国辉,叶庆生. 非洲菊光合特性研究[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5, 34(01): 14-17. |
[10] |
玛依拉·艾力,廖飞雄. 多效唑和三唑酮对非洲菊微繁的效应[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4, 33(04): 32-34. |
[11] |
章玉平,冼昭燕,程筱莹. 不同保鲜剂对非洲菊切花的保鲜效应[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4, 33(01): 26-28. |
[12] |
黄志刚,陈兆平,文方德,叶庆生,王小菁. 非洲菊耐热变异离体筛选体系的研究[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3, 32(04): 25-29. |
[13] |
王伏林,胡张华. 玫瑰遗传转化研究进展[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3, 32(01): 65-67,72. |
[14] |
刘福平,林丽仙,邹小鲁,黄珺梅. 非洲菊组织培养[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0, 29(02): 52-52. |
[15] |
鲁雪华,林勇,郭文杰. 非洲菊小花托的离体培养[J]. 亚热带植物科学, 1996, 25(02): 2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