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郭明辉,赵西平. 木材气候学导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75—106.[2] Hillis W E, Blown A G. 桉树培育与利用(王豁然等译)[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280—287.[3] 国家技术监督局. GB 1928.31.33-91木材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方法[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1: 5—10.[4] 潘允中. 法国农科院的木材科学研究[J]. 国外林业动态, 1987(32): 1—4.[5] 祁述雄. 中国桉树[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368—396.[6] Panshin A J, Zeeuw C D. Textbook of Wood Technology[M]. New York: Me Graw-Hill Boook Company, 1980.[7] IAWA Committee. IAWA list of microscopic features for hardwood identification[J]. IAWA Bull, 1989(10): 219—332.[8] 瓦宁C И. 木材学(申宗圻,黄达章,白同仁译)[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58: 88—107.[9] 唐耀. 中国木材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36: 61—68.[10] 陈桂陛. 木材学[M]. 武汉: 武汉大学讲义, 1950: 54—73.[11] 南京林学院. 木材学[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61: 130—172.[12] 谢福惠. 木材学[M]. 广西农学院林学分院教材设备科, 1981: 40—50.[13] 江泽惠,姜笑梅. 木材结构与其品质特性的相关性[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150—171.[14] 姜笑梅,叶克林,吕建雄,赵有科,殷亚方. 中国桉树和相思树人工林木材性质与加工利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62—92.[15] 梁有祥,符韵林,王桂成,陈剑成,黄丽丹. 火力楠树皮率心材率及密度研究[J]. 林业实用技术, 2007(7): 18—20.[16] 曾辉,陈卫国,李秀荣,刘晓玲,蒙艳,马楚明. 阴香树皮率、含水率及木材密度研究[J]. 森林工程, 2014(2): 13—30.[17] 陈卫国,刘德承,梁志斌,韦诚. 青钩栲树皮率、含水率及木材密度研究[J]. 广西林业科学, 2014(2): 179—183.[18] 鲍甫成,江泽慧. 中国主要人工林树种木材性质[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 211—217.[19] 成俊卿. 木材学[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5.[20] 尹思慈. 木材学[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6: 114—123.[21] 刘一星,赵广杰. 木材学(第二版)[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145—149.[22] 徐有明. 木材学[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 145—151.[23] 孙成志,李农. 云南、海南林区主要树种的生材含水率及其重量的测定[J]. 林业科学, 1962(4): 307—310.[24] 陈承德,陈瑞英,林金星,吴晔,林卿. 连城54种新伐材的含水量及其基本密度的测定[J]. 闽西职业大学科技, 1985(1): 27—33.[25] 戴澄月,朱政贤,乔玉娟,熊明棣,孙世良,洪魁斌. 东北五种主要树种生材含水率的初步测定[J]. 东北林学院学报, 1965(4): 117—120.[26] 李坚. 东北次生林主要树种生材含水率及木材酸碱性质的研究[J]. 东北林学院学报, 1983(1): 33—42.[27] 陈承德,李平宇. 福建南平四种新伐材含水量及重量的变异的研究[M]. 福州: 福建林学院印, 19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