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ang W C, Fu D Z, Li L Q, et al. Ranunculaceae[M]// Wu Z Y, Raven P. Flora of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1,6: 333-386.[2] 谢宗万,余友芩. 全国中草药名鉴(上册)[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3] 陈文允,普春霞. 云南省铁线莲属药用资源调查[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6(2): 31-33.[4] 章银柯,江燕. 我国铁线莲属植物研究现状及其园林应用[J]. 北方园艺, 2007(3): 122-124.[5] 中国昆明植物研究所. 云南植物志第11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6] 贾敏如,李星炜,张浩,等. 中国民族药志要[R].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7] 张鸽香,武珊珊. 我国铁线莲属植物的研究现状及园林应用方式[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38(22): 12 076-12 078.[8] 李世峰,解玮佳,蔡艳飞,等. 云南铁线莲属花卉种质资源及开发利用[J]. 江西农业学报, 2009,21(5): 34-37.[9] 黄振英,张新时,Yitzchak G,等. 光照、温度和盐分对梭梭种子萌发的影响[J]. 植物生理学报, 2001,27(3): 275-280.[10] 宋杰,关文灵,桂敏. 光照和温度对中型滇丁香种子萌发的影响[J]. 西部林业科学, 2010,39(3): 73-75.[11] 伍丹,周兰英. 光照和温度对大百合种子萌发的影响[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7,26(2): 52-54.[12] 曹仪植,宋占年. 植物生理学[M]. 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