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胡龙娇,吴小芹. 松树抗松材线虫病机制研究进展[J]. 生命科学, 2018,30(6): 659–666.
[2] 王敏敏,叶建仁,潘宏阳. 松材线虫病致病机理和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30(2): 103– 107.
[3] 陈顺立,戴沿海. 福建主要树种害虫及防治[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7: 38–40.
[4] 朱建华,陈顺立,张再福. 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2: 304–308.
[5] 萧刚柔. 中国森林昆虫[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2: 483–485.
[6] 徐福元,杨宝君,葛明宏. 松材线虫病媒介昆虫的调查[J]. 森林病虫通讯, 1993(2): 20–21.
[7] 温小遂,廖三腊,肖斌,肖忠优,施明清,刘继生,唐艳龙. APF-Ⅰ型松墨天牛引诱剂的应用技术研究[J]. 环境昆虫学报, 2017,39(5): 1155–1160.
[8] 温小遂,余莎丽,喻爱林,施明清. 不同类型信息素诱剂林间诱捕松墨天牛效果比较[J]. 林业科技通讯, 2017(11): 46–49.
[9] 唐力山,邬颖,杨维,戴立霞,喻锦秀. 松墨天牛APF-Ⅰ型诱捕器的应用研究[J]. 湖南林业科技, 2017,44(6): 79–82.
[10] 马涛,刘志韬,孙朝辉,温秀军,张飞萍,王剑波. APF-Ⅰ型引诱剂监测松墨天牛种群动态试验[J]. 中国森林病虫, 2016,35(2): 21–23.
[11] 张晴雪. 松墨天牛高效引诱剂应用技术研究[D]. 广州: 华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6.
[12] 司徒春南,王健,付甫永. 松墨天牛种群动态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2,40(6): 110–111.
[13] 林世奎,张世渊,陈立根. 松墨天牛种群消长趋势指数研究[J]. 中国森林病虫, 2001,20(2): 21–23.
[14] 吕传海,濮厚平,韩兵,王蒙,杨琴. 松墨天牛生物学特性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0,27(3): 243–246.
[15] 王玲萍. 松墨天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 2004,31(3): 2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