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0年, 第49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20-08-30
    上一期    下一期

    植物生理生化
    植物生态与资源分类
    植物保护
    本草考证
    专题综述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植物生理生化
    叶面喷施茉莉酸甲酯对马铃薯微型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杨天宇,韩小女,徐尤先,汤金香,展 康,吴劲松,王 蕾
    2020, 49(04): 247-252.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4.001
    摘要 ( )   PDF(280KB) ( )  
    以‘云薯505’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Yunshu 505’)为材料,测定马铃薯块茎发育初期四个阶段茉莉酸含量,并以叶面喷施方式,研究茉莉酸甲酯对马铃薯生长和块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块茎膨大过程中,茉莉酸的积累水平不断升高。在微型薯生产中,使用100 μmol·L-1茉莉酸甲酯在结薯期以不同频率喷施叶面,测量并统计植株、块茎性状及产量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1次·d-1处理茎粗增加36.1%,2次·d-1处理的叶绿素含量降低20.1%。此外,植株的叶色、茎色、花色、株型等生长性状及块茎大小整齐度、薯形、皮色、肉色、薯皮类型、芽眼深浅、裂薯率、大薯空心率等块茎性状在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2次·d-1、1次·d-1、1次·2d-1、CK四种处理的植株存活率分别为45.57%、100.00%、100.00%、87.29%;前三种喷施频率处理折合产量较CK分别增加-15.61%、8.77%、12.11%。综合分析,马铃薯在块茎形成初期茉莉酸积累水平不断升高,以1次·2d-1频率叶面喷施100 μmol·L-1茉莉酸甲酯,马铃薯微型薯的产量增加最大且不影响生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宽叶雀稗对养分缺乏胁迫的形态与生理响应
    王友生,林秀凤,简丽华,王益和,廖棁武
    2020, 49(04): 253-257.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4.002
    摘要 ( )   PDF(504KB) ( )  
    为探索宽叶雀稗(Paspalum wetsfeteini)耐瘠薄机理,采用分蘖繁殖获得其相同基因型试验苗,通过盆栽养分胁迫试验,分析胁迫后10~60 d幼苗叶绿素、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等含量以及SOD、POD、CAT活性。结果表明,SOD、POD活性在养分胁迫后20 d达到峰值,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和CAT活性则在养分胁迫后30 d达到峰值。叶绿素含量在养分胁迫后10~30 d无显著变化(P>0.05),40 d时出现显著降低(P<0.05)。丙二醛含量在胁迫后10~20 d无显著差异,30 d开始出现显著上升(P<0.05)。胁迫60 d后,养分胁迫的宽叶雀稗株高、叶长、叶宽、根长、根表面积分别是对照的55.61%、64.85%、65.0%、140%、136%,同时叶肉细胞更为狭长,叶背绒毛长约为对照的5%。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收期对‘红心’番石榴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
    金 怡,吴少斌,陈洪彬,张朝坤,蒋璇靓
    2020, 49(04): 258-263.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4.003
    摘要 ( )   PDF(384KB) ( )  
    以福建漳州栽培的‘红心’番石榴(Psidium guajava ‘Hongxin’)为材料,探究不同采收期对其果实采后耐贮性和品质的影响。实验分盛花期后95 d (采收期Ⅰ)、105 d (采收期Ⅱ)和115 d (采收期Ⅲ) 3个时段进行采收,采后果实在常温(25±1℃) 和相对湿度85%条件下贮藏,贮藏期间测定番石榴果实商品率、失重率、呼吸强度、相对电导率、色调角、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和总糖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红心’番石榴果实采后软化迅速,颜色由绿转黄较快;随着采后贮藏时间的延长,番石榴果实的商品率、硬度、色调角、可滴定酸、维生素C和总糖的含量降低,而果实失重率、细胞膜相对透性增加;采收期Ⅰ较采收期Ⅱ、Ⅲ的耐贮性强。因此,对于‘红心’番石榴果实,考虑贮运期长,适宜在采收期Ⅰ采收;其他两个采收期可在产地销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响应面法优化土茯苓多糖除蛋白工艺
    李 聪,邱昆成,谢致宽,谢裕彬,朱 伟
    2020, 49(04): 264-269.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4.004
    摘要 ( )   PDF(353KB) ( )  
    为了优化土茯苓(Smilax glabra Roxb.)多糖溶液除蛋白的工艺,采用Sevage试剂法除蛋白,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多糖保留率和蛋白清除率为指标,使用响应面法对Sevage试剂法除蛋白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显示,Sevage试剂法去除土茯苓多糖的最佳工艺为采用Sevage试剂:供试液=1:3、振摇强度8挡、振摇时间10 min、除蛋白次数5次,蛋白清除率为97.39%,多糖保留率为74.13%。优化后的除蛋白工艺重复性好,与理论值误差较小,可用于土茯苓多糖除蛋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生态与资源分类
    云南西双版纳常见寄生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寄主的关系
    门世争,刘文耀,莫雨轩,张婷婷,范晓阳
    2020, 49(04): 270-278.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4.005
    摘要 ( )   PDF(409KB) ( )  
    对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常见的半寄生植物澜沧江寄生(Scurrula chingii var. yunnanensis)、五蕊寄生(Dendrophthoe pentandra)和全寄生植物优势种金灯藤(Cuscuta japonica)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寄主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普通高等陆生植物,两种半寄生植物叶片的C、N含量及N:P较低,P含量较高,全寄生植物金灯藤的N、P含量较高,N:P较低;两种半寄生植物C:N、C:P均显著高于全寄生植物金灯藤。两类寄生植物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季节差异不显著。相较于全寄生植物,半寄生植物与寄主间具有更强的相关性。全寄生植物金灯藤的化学计量内稳性指数显著高于两种半寄生植物,全寄生植物内稳性雨季显著高于旱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湖南猛洞河河谷特殊生境被子植物功能性状多样性及适应性初探
    谭 璐,邓 涛,张代贵,刘 冰,陈功锡
    2020, 49(04): 279-285.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4.006
    摘要 ( )   PDF(303KB) ( )  
    为探究湘西北猛洞河河谷特殊生境被子植物功能性状和生态适应性之间的关系,采用线路踏查与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猛洞河被子植物的生活型、叶性质、性系统、果实类型及种子传播方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生活型以草本为主,说明河谷生境较适宜草本植物的发展与生存。(2)叶器官形态以纸质叶、叶两面都无毛被及中叶型为主,形成了一系列对河谷生境适应的特征。(3)在性系统组成上,科以2种及2种以上的性系统为主,属和种以两性花性系统为主,说明河谷生境中的植物繁殖方式多样。(4)果实类型丰富,其中蒴果、浆果及瘦果出现频率较高,以干果类为主,表明河谷生境异质性较高且适宜干果类植物生存。(5)种子传播方式以机械传播为主,说明河谷的较大坡度易于种子滚动较长距离传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门国家森林公园典型杉木林植被结构分析
    王志和,马红岩,张慧琳,李俊杰,朱自飘,马子豪,赖武婷
    2020, 49(04): 286-291.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4.007
    摘要 ( )   PDF(337KB) ( )  
    以石门国家森林公园典型南亚热带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为对象,对林分内乔木层、灌木层、层间层、草本层的组成及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区内杉木林乔木层主要树种为杉木、木荷(Schima superb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罗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鸭脚木(Schefflera octophylla)等,杉木占比39.7%~68.7%,其他阔叶树占比31.3%~60.3%;林下植物灌木有50种,层间层有21种,草本有19种,具有较高的植物多样性,林下植物总体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73。该研究为南亚热带杉木林尤其是石门国家森林公园杉木林保育及促进森林植被向更高级阶段演替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东地区公园绿地海绵设施植物应用研究
    高红娟,史正军,徐 艳,雷江丽
    2020, 49(04): 292-298.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4.008
    摘要 ( )   PDF(308KB) ( )  
    在对广州、深圳和珠海公园普遍踏查的基础上,选取9个海绵设施应用较多的公园作为调查样地,针对应用的海绵设施类型、结构、规模、植物景观等进行实地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公园绿地应用较多的海绵设施类型以植草沟、雨水花园和旱溪为主;海绵设施应用的植物有87种,隶属49科79属,以禾本科、豆科种类居多;海绵设施不同种植区域选择植物时应根据积水情况综合考虑植物的耐涝性;从海绵设施应用的植物种类及配置景观来看,雨水花园和旱溪最为丰富;最后,针对公园绿地海绵设施应用普遍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植物选择、景观配置及后期维护等方面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东兰科植物2种新记录
    潘云云,陈建兵,陈宇宁,饶文辉
    2020, 49(04): 299-302.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4.009
    摘要 ( )   PDF(663KB) ( )  
    报道广东省2种兰科植物新记录:永泰卷瓣兰(Bulbophyllum yongtaiense J. F. Liu, S. R. Lan & Y. C. Liang)和低地羊耳蒜(Liparis formosana Rchb.f.)。活体植株保存在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种质资源库,凭证标本保存于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标本馆(NOCC)。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保护
    福建龙岩新罗区松墨天牛成虫活动规律初步研究
    王少能
    2020, 49(04): 303-306.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4.010
    摘要 ( )   PDF(287KB) ( )  
    利用福建农林大学研发的APF-Ⅰ型松墨天牛持久型诱芯和专用配套ZM-808型诱捕器诱捕松墨天牛成虫,摸清其在福建龙岩市新罗区的活动规律,为松材线虫病的防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新罗区松墨天牛成虫在3月下旬开始活动,为活动初期;活动盛期在5月中旬至7月中旬;7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为活动末期;11月中旬至翌年3月上旬无松墨天牛成虫活动。5个诱捕器全年共收集松墨天牛成虫824头,其中雌虫701头,雄虫123头,雌雄比为1:0.18,收集到的松墨天牛成虫雌虫数量多于雄虫数量。根据松墨天牛成虫的活动规律,在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中,松墨天牛诱捕器诱杀应在3月下旬至10月中下旬进行;每年3月底前应将不明原因枯死松树清理干净,同时加强林间松墨天牛成虫防治工作,杜绝传播隐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厦门地区朱红毛斑蛾的发生情况
    林奇田,林 卉,谢长炜,林 丽,洪陈洁,欧云锋
    2020, 49(04): 307-311.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4.011
    摘要 ( )   PDF(673KB) ( )  
    朱红毛斑蛾(Phauda flammans)是榕属(Ficus)植物重要的食叶害虫。调查发现,朱红毛斑蛾在厦门市辖区内已广泛分布,主要为害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和垂榕(F. benjamina),对高山榕(F. altissima)和黄金榕(F. microcarpa ‘Golden Leaves’)也有少量为害。朱红毛斑蛾在厦门一年发生3代,1、2、3代低龄幼虫施药防治适期分别是5月上旬、7月中旬和10月中旬。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草考证
    《本草图经》药物杜衡的本草考证
    陈玉燕,陈 雪,黄泽豪
    2020, 49(04): 312-316.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4.012
    摘要 ( )   PDF(581KB) ( )  
    研究《本草图经》中记载的中药杜衡,通过查阅历代书籍和现代文献记载,对其名称、形态、地理分布、功效、药图进行考证,探究其原植物品种。结果表明,《本草图经》中记载的杜衡其原植物可能包含马兜铃科细辛属植物杜衡(Asarum forbesii Maxim)和小叶马蹄香(Asarum ichangense C. Y. Cheng et C. S. Yang)两种,该结果可为充分认识中药杜衡的基原植物提供新的佐证,为中药杜衡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草图经》建州产植物药图考证
    杨红霞,沈贤娟,黄泽豪
    2020, 49(04): 317-322.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4.013
    摘要 ( )   PDF(796KB) ( )  
    《本草图经》所附药图中标明为福建产的药物有22种,其中建州(今属福建南平地区)产有3种,分别为建州天门冬、建州前胡、建州栀子。对其药图及文字记载进行考证,认为建州天门冬应为今之百合科植物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 (Lour.) Merr.],建州前胡应为今之伞形科植物隔山香[Ostericum citriodorum (Hance) Yuan et Shan],建州栀子应为今之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综述
    西番莲采后品质劣变及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陈 果,林育钊,郭 欣,林河通
    2020, 49(04): 323-328.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4.014
    摘要 ( )   PDF(284KB) ( )  
    西番莲(Passiflora caerulea)是一种营养丰富的热带亚热带特色水果,采后易发生果实品质劣变现象,是制约采后西番莲果实保鲜期的重要因素。本文就西番莲采后果实褶皱及失重、果皮色泽变化、营养物质含量减少和采后病害发生等品质劣变机理,及其低温、热处理、包装、1-MCP、多糖和化学保鲜剂等西番莲果实采后保鲜技术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维持西番莲果实贮藏品质、延长果实保鲜期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