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1年, 第40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1-03-10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报告
    研究简报
    专题综述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报告
    拟南芥春化相关基因VRN2的克隆及其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张文惠,洪丽萍,曾碧玉
    2011, 40(01): 1-4.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1.01.001
    摘要 ( )   PDF(1346KB) ( )  
    本文利用特异性引物,从拟南芥RNA中提取春化相关基因VRN2 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AY063047。该基因序列大小为1 354 bp,编码区为1 323 bp,编码氨基酸441个。将克隆片段插入中间载体pBPFΩ7,经PstI酶切回收带有P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片段,连接pBI121载体,构建VRN2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数据附录
    不同基质和生长调节剂对红桂木光合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陈香,陆耀东,柯欢,田雪琴,张学平,谭家得
    2011, 40(01): 5-8.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1.01.002
    摘要 ( )   PDF(860KB) ( )  
    利用不同的栽培基质和生长调节剂,探讨其对红桂木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土经改良(S2)并配以适量的吲哚丁酸(IBA)和萘乙酸(NAA),能增强植株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改良基质(S2)与传统基质(S1)相比,前者显著地促进植株同化物的产生,极显著提高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叶绿素b含量;IBA+NAA处理与IBA处理、CK相比,前者显著提高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总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综合而言,S2-IBA-NAA栽培组合有利于增强红桂木光合作用,提高红桂木同化能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数据附录
    Cd-Pb复合胁迫对革叶耳蕨和黑足鳞毛蕨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廖雪兰,潘远智,余燕,周凤蓉
    2011, 40(01): 9-12.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1.01.003
    摘要 ( )   PDF(789KB) ( )  
    本试验研究了鳞毛蕨科两种植物革叶耳蕨(Polystichum neolobatum)和黑足鳞毛蕨(Dryopteris fuscipes)在不同浓度Cd-Pb复合胁迫下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革叶耳蕨POD、SOD、CAT活性与处理浓度呈正相关趋势,即随着处理浓度升高,酶活性明显升高;黑足鳞毛蕨POD、SOD及CAT活性表现出在高浓度(600+1200 mg/kg)处理下受抑制,而在低、中浓度(200+400 mg/kg、400+800 mg/kg)处理下表现为促进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数据附录
    福建长汀土壤严重侵蚀区马尾松树干液流对台风天气的响应
    郑怀舟,朱锦懋,李守中,魏霞,袁红伟,方舟易
    2011, 40(01): 13-17.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1.01.004
    摘要 ( )   PDF(1075KB) ( )  
    在台风天气应用热扩散技术对福建长汀土壤严重侵蚀区的马尾松树干液流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台风带来的高强度降雨和大风抑制了马尾松的蒸腾作用;台风降雨并未提高植物的可利用水分;台风前后马尾松的光合作用和水分生理活动无明显差异;台风过程中与马尾松树干液流密度极显著相关(P<0.01)的环境因子有太阳辐射、空气温度和水汽压亏缺,晴天时则为空气温度、太阳辐射、相对湿度和水汽压亏缺。研究表明,台风没有增加植物的可利用水分,也未对马尾松的生理活动产生破坏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数据附录
    广东湛江地区绿化树种抗风性评价与分级选择
    吴志华,李天会,张华林,谢耀坚
    2011, 40(01): 18-23.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1.01.005
    摘要 ( )   PDF(998KB) ( )  
    以抗风性状相关的林木类型、树高、胸径、冠幅、冠形、干形通直度、气干密度、叶层状况、根系状况等9个性状作为园林绿化树种综合评价指标,利用综合评价法和灰色关联度法建立园林绿化树种综合评价与分级模型。对湛江市常见的82种绿化树种进行综合评价与分级,结果为:Ⅰ级树种19种、Ⅱ级树种20种、Ⅲ级树种31种、Ⅳ级树种12种,其中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比综合评价法能更好地对树种抗风性进行评价和分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数据附录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植被固碳研究
    金姝兰,朱子明,徐彩球
    2011, 40(01): 24-27.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1.01.006
    摘要 ( )   PDF(863KB) ( )  
    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植被固碳研究表明,该区森林碳储量364.3×106 t,草地植被固碳量90.65×104 t,水稻固碳量18.51×106 t,其他农作物固碳量20.64×106 t;鄱阳湖湿地固定CO2量为609 120 t/a。因此,建议对现有森林进行科学抚育与合理采伐,进而形成合理的树种结构、林龄结构与林层结构,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碳汇能力;运用保护性耕作、灌溉节水和合理施肥技术,培育新型氮素高效利用的农作物新品种,提高光合作用率,从而提高该区农作物的固碳能力;进行合理放牧和草地资源生态监测,严格控制养殖数量和规模,实现草地生态系统减少与固定CO2的重要功能;严禁围湖造田,健全水域环境监测网络,保护湿地生态功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数据附录
    石花菜和海蒿子提取物抗菌活性初步研究
    林雄平,周逢芳,陈晓清,彭彪
    2011, 40(01): 28-3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1.01.007
    摘要 ( )   PDF(764KB) ( )  
    采用圆形纸片法,对石花菜和海蒿子粗提取物及萃取得到的不同极性组分进行抗菌实验。结果表明,石花菜和海蒿子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海蒿子粗取物的抗细菌活性强于抗真菌活性,而石花菜乙醇提取物抗黑曲霉活性大于抗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枯草杆菌活性,其抑菌圈可达4 mm。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数据附录
    福建漳州市香蕉园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分析
    林芗华,刘佳敏
    2011, 40(01): 31-33.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1.01.008
    摘要 ( )   PDF(749KB) ( )  
    调查福建省漳州市香蕉园土壤重金属Cd、Pb、Hg、Cr、Cu及非重金属有害元素As含量,并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以福建土壤背景值为评价标准,漳州市部分香蕉园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单项污染指数的顺序为Hg(1.60)> Pb(1.26)> Cd(1.07)> Cu(0.76)> As(0.50)> Cr(0.38),污染元素主要为Cd、Pb、Hg,其中Cd、Hg为中度污染;综合污染指数为1.16,属轻度污染。而以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为评价标准,其综合污染指数为0.34,表明未受污染。对不同取样点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比较分析,说明道路交通、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均会造成香蕉园土壤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主要表现为Cd、Pb、Hg的污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数据附录
    芥蓝组织培养研究
    陈琼娥,钟凤林,林碧英
    2011, 40(01): 34-37.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1.01.009
    摘要 ( )   PDF(955KB) ( )  
    以登峰芥蓝为试材,取无菌苗的茎段、下胚轴为外植体分别进行组织培养研究。结果表明:MS+6-BA 3.0 mg/L+NAA 0.2 mg/L为下胚轴最适诱导培养基,MS+6-BA 5.0 mg/L+NAA 0.2 mg/L为带腋芽茎段最适诱导培养基;最适宜的不定芽增殖培养基为MS+6-BA 3.0 mg/L+NAA 0.2 mg/L;试管苗在1/2MS+NAA 0.1 mg/L+IBA 0.2 mg/L培养基中进行生根培养效果最好;经炼苗后组培苗移栽成活率达96.6%。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数据附录
    KT和NAA对知母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影响
    洪森荣,熊希
    2011, 40(01): 38-4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1.01.010
    摘要 ( )   PDF(865KB) ( )  
    以知母愈伤组织为材料,采用单因子试验方法,探讨不同浓度KT和NAA对其再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知母愈伤组织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MS+KT 2 mg/L;愈伤组织再生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KT 2 mg/L+NAA 1 mg/L;愈伤组织再生苗长高的最佳培养基为MS+KT 2 mg/L+NAA 0.5 mg/L;愈伤组织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KT 2 mg/L+NAA 1 mg/L。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数据附录
    KT和NAA对黄芪带芽茎段增殖、愈伤诱导和生根的影响
    尹明华,曹振龙
    2011, 40(01): 41-44.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1.01.011
    摘要 ( )   PDF(890KB) ( )  
    通过建立组织培养快繁体系,探讨KT和NAA对膜荚黄芪茎段诱导生成新生茎、愈伤组织及生根的影响。KT/NAA值为4时,对茎的诱导作用明显,获得最多的茎平均数(11.7条)。NAA促进愈伤组织形成,在1 mg/L NAA作用下最大的平均直径为1.4 cm,多为白色。根生于白色愈伤组织,并受NAA促进、KT抑制。1 mg/L NAA对根数、根长和次级根数均有促进作用,但对根粗有抑制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数据附录
    广东佛山维管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廖浩斌,赖焕武,赵晨,杨之彦,冯志坚,周彬
    2011, 40(01): 45-48.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1.01.012
    摘要 ( )   PDF(848KB) ( )  
    本文报道广东省佛山市维管植物概况。据调查统计,佛山共有维管植物239科832属1813种。其中蕨类植物40科63属96种,裸子植物13科28属41种,被子植物278科979属1676种。在佛山市野生植物中,药用植物421种、食用植物100种、芳香植物24种、油脂植物61种、纤维植物61种、淀粉植物8种、树脂植物1种、鞣料植物30种、色素植物8种、材用植物90种、观赏植物123种。佛山市有野生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15种,列入珍稀濒危和红色名录的种类有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等20种。结合佛山市自然和社会条件特点,对佛山市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出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数据附录
    深圳马峦山地区百合科和兰科植物资源及其在生态环境构建中的意义
    徐晓晖,凡强,赖燕铃,孙延军,叶常镜,廖文波
    2011, 40(01): 49-55.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1.01.013
    摘要 ( )   PDF(993KB) ( )  
    百合科、兰科植物是重要的资源植物,在系统演化、物种多样性研究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马峦山地区百合科、兰科植物的种类、数量、生存状况、区域分布等进行调查,共收集百合科植物9属14种,分别占深圳市该科属种总数的64.3%和70.0%;兰科植物22属28种,分别占深圳市该科属种总数的68.8%和54.9%。在此基础上,对深圳中轴线地区自西至东依次出现的凤凰山森林公园(百合科3属3种;兰科4属4种)、铁岗森林公园(百合科3属3种;兰科4属4种)、塘朗山森林公园(百合科5属5种;兰科8属9种)、梧桐山风景区(百合科8属12种;兰科17属30种)、排牙山自然保护区(百合科7属8种;兰科26属35种)、七娘山地质公园(百合科9属10种;兰科21属30种)等的百合科、兰科植物进行比较研究,结合生态环境的梯度变化,说明其在生态环境、森林植被构建中的指示意义,并提出了对百合科、兰科植物加强保护、管理和研究的措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数据附录
    广州长洲岛植物多样性研究
    周劲松,王树钿,刘李成
    2011, 40(01): 56-6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1.01.014
    摘要 ( )   PDF(812KB) ( )  
    通过实地调查,对广州长洲岛的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据统计,该岛野生维管束植物共有487种,隶属于127科358属,植被主要为次生性常绿阔叶林及人工植被(果园)。对岛上野生植物的多样性和区系地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岛物种集中于少数科内,科属的优势现象明显。在植物区系上,该区具有较强的热带性,但温带成分也有一定程度的入侵。最后对岛上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提出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数据附录
    福建省永春县木本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吴丽清
    2011, 40(01): 61-64.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1.01.015
    摘要 ( )   PDF(872KB) ( )  
    永春县地处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过渡区域,自然条件优越,木本药用植物资源丰富。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标本采集、资料查阅整理及标本鉴定,初步查明,永春县境内有木本药用植物45科90属129种(含变种)。对其药用部位和功用作了简要介绍,对本地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数据附录
    福建省被子植物分布新记录
    陈勇,吴发旺
    2011, 40(01): 65-66.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1.01.016
    摘要 ( )   PDF(709KB) ( )  
    在闽东地区的植被调查中,发现福建省被子植物地理分布新记录属1个:虉草属(Phalaris Linn.);新记录种4个,分别是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 Linn.)、浙江虎耳草(Saxifraga zhejiangensis Z. Wei. et Y. B. Chang)、莼菜(Brasenia schreberi J. P. Gmel.)和斑地锦(Euphorbia maculate Linn.)。标本存放于宁德师范学院植物标本室(NDTC)。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数据附录
    香蕉生产标准化技术应用研究
    韦绍龙,邓立国,陆少峰,林贵美,邹瑜,李小泉,张进忠
    2011, 40(01): 67-69.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1.01.017
    摘要 ( )   PDF(744KB) ( )  
    本文介绍香蕉生产概况与香蕉生产主要环节的标准化技术及应用,主要有种苗生产技术、精准种植技术、蕉果护理技术等;种植试验表明,采用标准化技术管理的蕉园有效地提升了香蕉的市场竞争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数据附录
    福建省市售蔓荆子质量评价
    刘小芬,杨成梓,范世明,叶梦屏
    2011, 40(01): 70-74.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1.01.018
    摘要 ( )   PDF(821KB) ( )  
    通过对福建省16份市售蔓荆子商品进行质量分析与评价,为蔓荆子药材质量标准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汇总各县市市售蔓荆子来源与商品性状,测定总灰分、热浸物、总黄酮、蔓荆子黄素含量。结果表明,不同产地、不同批次市售蔓荆子药材有效成分存在明显差异,炒制明显提高蔓荆子药材黄酮类成分浸出率。在蔓荆子药材市场流通过程中,应制定严格的质量评价与控制体系以保证药材的有效利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数据附录
    湖北省蓝莓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杨夫臣,涂俊凡,秦仲麒,刘先琴,李先明,朱红艳
    2011, 40(01): 75-78.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1.01.019
    摘要 ( )   PDF(831KB) ( )  
    介绍了湖北省蓝莓生产及科研现状,根据发展现状,分析发展趋势,明确发展方向,提出发展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数据附录
    研究简报
    峨眉姜花离体培养与快速繁殖
    熊友华,刘念
    2011, 40(01): 79-79.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1.01.020
    摘要 ( )   PDF(706KB) ( )  
    以峨眉姜花地下茎茎尖为外植体,在MS+6-BA 8.0~10.0 mg/L+NAA 0.2 mg/L培养基上可诱导不定芽,在MS+6-BA 4.0 mg/L+NAA 0.2 mg/L+3%蔗糖培养基上进行增殖培养,在1/2 MS+IBA 0.5 mg/L+2%蔗糖培养基上进行生根培养后移栽入珍珠岩:泥炭(1:1)的混合基质中,成活率达87%。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数据附录
    专题综述
    果树抗寒性研究进展
    黄敏,陈杰忠
    2011, 40(01): 80-84.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1.01.021
    摘要 ( )   PDF(869KB) ( )  
    本文从细胞形态结构、生理代谢、种质资源及基因工程等方面对果树抗寒性研究进行综述,同时提出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数据附录
    植物AP1基因研究进展
    丁峰,彭宏祥,李鸿莉,朱建华,秦献泉,沈庆庆,何新华
    2011, 40(01): 85-89.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1.01.022
    摘要 ( )   PDF(869KB) ( )  
    AP1(APETALA1)基因属于植物花分生组织特征基因和花器官形态特征基因,在控制植物花分生组织特性与花器官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植物AP1基因结构、功能、表达调节及其与物种进化关系研究的新进展,并对其在果树上的应用研究进行分析和展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数据附录
    植物对硼的吸收、转运及其遗传调控
    熊鲜艳,郎春秀,杜海,陈锦清,吴关庭
    2011, 40(01): 90-94.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11.01.023
    摘要 ( )   PDF(810KB) ( )  
    硼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一种微量营养元素,缺硼和硼毒害是国内外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产量,而且还会降低品质。近年来,植物的硼吸收和转运机制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从而为基因工程改良植物的缺硼和硼毒害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就植物对硼的吸收和转运机制以及植物对缺硼和硼毒害耐性的遗传调控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数据附录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