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冀胜,郑硕. 中国有毒植物[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
[2] 郭芳,李海涛,李婷婷,顾哲,李瑶,张丽霞. 西双版纳野生有毒植物资源调查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19,39(11): 2082–2087.
[3] 肖佳伟,王冰清,张代贵,孙林,陈功锡. 武功山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17,37(10): 2063–2073.
[4] 万定荣. 中国毒性民族药志: 全两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5.
[5] 杨仓良. 毒药本草[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3.
[6]《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第1部[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
[7] 杨军宜,蒲晓东. 常用有毒重要现代研究与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8]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1~80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9–2004.
[9] 赵宝玉. 中国重要有毒有害植物名录[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10] 史志诚,尉亚辉,李引乾. 栎属植物毒理学[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
[11] 杜贵友,方文贤. 有毒中药现代研究与合理应用[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12] 赵宝玉,路浩,吴晨晨,何玮,莫重辉,尉亚辉. 我国西部天然草原有毒植物资源调查与高值化利用研究进展[A]. 陕西省毒理学会. 陕西省毒理学会防控毒物危害与优化生态环境研讨会论文集[C]. 陕西省毒理学会: 西北大学生态毒理研究所, 2019: 5.
[13] 罗深秋,俞守义. 南方有毒植物及其中毒处理[M]. 上海: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0.
[14] 顺庆生等编著. 美丽杀手常见有毒花木写真录[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15] 刘召强,刘广甫,原鑫,陈思达,孔德政,刘艺平. 新疆阿尔泰山高山植物资源调查及园林应用评价[J]. 北方园艺, 2020(21): 56–62.
[16] 翁成国. 有毒中药的传统药性特征研究[D]. 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17] 秦丽,洪影雯,梁子宁,朱华. 中药广防风的研究进展[J]. 大众科技, 2017,19(10): 53–54,78.
[18] 周繇. 长白山野生有毒植物资源的研究[J].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3): 260–264.
[19] 马书云,伍群玉,倪孟羽,范仲宇. 四川攀枝花有毒植物种类[J]. 大众科技, 2013,15(6): 204–206,184.
[20] 史颖馨. 福建省有毒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D].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21] 方建新,程周旺. 黄山风景区野生草本有毒植物调查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8(8): 696–699.
[22] 黄振艳,梁秀梅,王伟共,邓庆华,徐春光. 呼伦贝尔草地主要有毒植物及其开发利用[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8(3): 21–24.
[23] 方建新,程周旺. 黄山风景区野生草本有毒植物调查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8(8): 696–699.
[24] 李璟琦,马倩,李濮. 秦岭铁线莲属植物资源及其利用研究[J]. 陕西农业科学, 2016,62(12): 1–5.
[25] 赵宏. 我国七城市园林中有毒植物调查研究[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6,35(1): 52–56.
[26] 陈子龙. 尤溪县野生芸香科植物资源与开发利用[J]. 湖北林业科技, 2020, 49(1): 59–63.
[27] 柴素芬,曾令达,叶河河. 象头山有毒植物资源调查[J]. 江苏农业科学, 2010(6): 543–546.
[28] 翟书华,陈子牛,张光飞,张鹏飞. 云南石林有毒植物资源研究[J].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4): 75–79.
[29] 周青青,步真宁,王宝东,陈晶,邹剑,梁磊,高昊,何蓉蓉. 菊三七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今日药学, 2020,30(7): 462–473.
[30] 孙仁爽,赵敏婧,张儆文. 长白山区有毒植物资源调查研究[J]. 人参研究, 2018,30(6): 44–49.
[31] 徐如松,李珍,孔庆丽. 安徽野生有毒植物资源调查[J]. 福建热作科技, 2008,33(4): 13–15.
[32] 陈伯毅,张燕如,赵良成,李睿,沐先运,高瑞珊. 北京市野生有毒植物资源调查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0,32(S1): 23–28.
[33] 邓德山,张华,唐赛春. 我国中越边境地区有毒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J]. 广西植物,2003(1): 7–10.
[34] Colwell R K, Lees D C. The mid-domain effect: geometric con–strains on the geography of species richnes[J]. Chemistry, 2000,18: 4275.
[35] 吴征镒.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J]. 云南植物研究, 2003,25(3): 245–257.
[36] 张成,姚兴东,雷福厚. 岩黄连中生物碱的研究进展[J].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20,49(12): 9–13+18.
[37] 邱峰. 天然药物化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0.
[38] 金宇婷,支德福,郭永泰,隋悦,孙蕾,王倩,赵龙铉,赵春晖. 酚类衍生物的美白和抗氧化活性[J]. 应用化学, 2019,36(11): 1257–1265.
[39] 谭璐,陈加蓓,周雯,颜静茹,向晓媚,陈功锡. 湖南省德夯风景名胜区野生有毒植物资源研究[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1,40(3): 62–68.
[40] 刘竹,李晓辉,王瑶,何志凡,冯敏,宋华. 2017年成都市有毒植物中毒监测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9,46(7): 1308–1310,1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