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定如,古炎坤,李秉滔. 华南园林绿化乡土树种探讨(一)[J]. 广东园林, 2006(2): 35-38.[2] 郑勇奇,张川红. 外来树种生物入侵研究现状与进展[J]. 林业科学, 2006(11): 114-122.[3] 王仁卿,藤原一绘,尤海梅. 森林植被恢复的理论和实践: 用乡土树种重建当地森林——宫胁森林重建法介绍[J]. 植物生态学报, 2002,26(增刊): 133-139.[4] 刘永金,曾振平,李文华. 深圳市乡土树种繁育研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4(3): 34-38.[5] 杨永川,达良俊. 上海乡土树种及其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应用[J].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5(3): 286-290.[6] 吴志敏,冯志坚,李镇魁,等. 广东省野生木本植物资源[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6(2): 103-107.[7] 唐红军. 乡土树种在城市绿化中缺少利用的原因[J]. 中国园林, 2004(6): 73-74.[8] 刘晓俊,庄雪影. 广东省城市生态建设植物选择与应用问题的思考[J]. 广东园林, 2005(4): 17-19.[9] 张雪芬,黎淑婷. 东莞开展节约型绿化的经验与发展方向[J]. 广东园林, 2007(S1): 31-32.[10] 曾焕忱,何国强. 东莞市银瓶山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评价与规划定位[J]. 广东园林, 2012(5): 72-76.[11] 陈锡沐,张常路,李秉滔,. 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J]. 广西植物, 1994(4): 321-333.[12] 蔡锡安,彭少麟,赵平,等. 三种乡土树种在二种林分改造模式下的生理生态比较[J]. 生态学杂志, 2005,24(3): 243-250.[13] Breuste J H. Decision making,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indigenous vegetation within urban development[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4,68(4): 439-452.[14] 李志刚,曾焕忱,叶静文,等. 东莞银瓶山自然保护区蝶类群落的多样性[J]. 生态学杂志, 2012(9): 2385-2390.[15] McCune B, Grace B J. Analysis of ecological communities[M]. Gleneden Beach: Oregon, 2002, 15.[16] Kikvidze Z, Ohsawa M. Measuring the number of co-dominants in ecological communities[J]. Ecological Research, 2002,17: 519-525.[17] 张建利,吴华,喻理飞,等. 基于群落数量特征的喀斯特湿地森林群落优势种分析[J]. 生态环境学报, 2013,22(1): 58-65.[18] 杨庆松,马遵平,谢玉彬,等. 浙江天童20 ha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的群落特征[J]. 生物多样性, 2011,19(2): 215-223[19] 吴征镒.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 云南植物研究, 1991(增刊Ⅳ): 1-139.[20] 周志春,范辉华,金国庆,等. 木荷地理遗传变异和优良种源初选[J]. 林业科学研究, 2006(6): 718-724.[21] 李华基,雷松林,曾建雄,等. 鸭脚木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其人工培育技术[J]. 广东林业科技, 2011(4): 59-63.[22] 陈永忠,王德斌,王波. 油茶综合利用浅析[J]. 湖南林业科技, 1997(4): 15-19.[23] 钟海雁,谢碧霞,王承南. 我国油茶加工利用研究现状及方向[J]. 林业科技开发, 2001(4): 6-8.[24] 徐庆华,郑映妆,古腾清. 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珍稀濒危植物园建设成效初步分析[J]. 广东林业科技, 2012(4): 31-35.[25] 温达志,陆耀东,旷远文,等. 39种木本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生理生态反应与敏感性[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3(4): 341-347.[26] 刘茂松,洪必恭. 中国壳斗科的地理分布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J]. 植物生态学报, 1998(1): 4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