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吴征镒,王荷生. 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上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3: 1-125.[2] 钟理,杨椿燕,左相兵,等. 中国植物区系研究进展[J]. 草业与畜牧, 2010(9): 6-9.[3] 张木明,苏志尧,陈北光. 粤北车八岭小红栲群落的植物区系成分分析[J]. 生态科学, 1998,17(2):8-13.[4] 陈章和,张宏达,王伯荪.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定位研究Ⅰ.样地群落概况[J]. 生态科学, 1990(2): 14-22.[5] Guntenspergen G R. Understory plant species composition in remnant stands along an urban-to-rural land-use gradient[J]. Urban Ecosystems, 1997(1): 155-169.[6] Moffatt S F, McLachlan S M. Understorey indicators of disturbance for riparian forests along an urban-rural gradient in Manitoba[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04,4: 1-16.[7] 吴征镒.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 云南植物研究, 1991(增刊Ⅳ): 1-139.[8] 崔大方,廖文波,张宏达. 新疆木本植物区系形成的探讨[J]. 林业科学研究, 2001,14(5): 553-559.[9] 陈功锡,廖文波,敖成齐,等. 武陵山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与性质研究[J]. 植物研究, 2002,22(1): 98-120.[10] 余顺慧,邓洪平,郑克均,等. 王二包自然保护区蔷薇科植物区系特征研究[J]. 生物学杂志, 2008,25(4): 30-32.[11] 张希彪,上官周平. 黄土高原子午岭种子植物区系特征研究[J]. 生态学杂志, 2005,24(8): 872-877.[12] 张文辉,李登武,刘国彬,等. 黄土高原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J]. 植物研究, 2002,22(3): 373-379.[13] 张璐,林伟强,陈北光,等. 广州帽峰山次生林群落结构特征[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3,24(3): 53-56.[14] 廖宇红,陈传国,陈红跃,等. 广州市莲塘村风水林群落特征及植物多样性[J]. 生态环境, 2008,17(2): 812-817.[15] 尹爱国,苏志尧,陈北光,等. 广州白云山常绿阔叶林区系成分分析[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2,23(4): 45-48.[16] 张璐,谢正生,陈北光,等. 广州帽峰山主要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成分分析[J]. 生态科学, 2002,21(4): 320-323.[17] Naiman R J, Descamps, Pollock M. The role of riparian corridors in maintaining regional biodiversity[J].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1993,3(2): 209-212.[18] 彭佳龙,史小华,张汝忠. 浙江括苍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J]. 林业科学研究, 2008,21(5): 713-718.[19] 余顺慧,邓洪平,郑克均. 王二包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植物区系分析[J]. 生物学杂志, 2008,25(6): 34-37.[20] 陈锡沐,张常路,李秉滔. 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C]//徐燕千. 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研究论文.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2: 109-122.[21] 孔祥海. 闽西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分析[J]. 广西植物, 2010,30(1): 95-101.[22] 张宏达. 广东植物区系的特点[J]. 中山大学学报, 1962(1): 1-34.[23] 应俊生,张志松. 中国植物区系中的特有现象-特有属的研究[J]. 植物分类学报, 1984,22(4): 259-2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