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 中国药典(一部)[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132.[2] 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14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0: 102. [3] 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 新疆药用植物志[M].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77: 186 —199.[4] 王立春. 气象要素与马铃薯产量、品质关系的研究[J]. 试验研究, 2008,7: 79—81.[5] 李萍,季晖,徐国钧,徐珞珊. 贝母类中药的镇咳祛痰作用研究[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993,24(6): 360—362.[6] Kang D G, Sohn E J, Lee Y M, Lee A S, Han J H, Kim T Y, Lee H S. Effects of bulbus Fritillaria water extract on blood pressure and renal function in the L-NAME-induced hypertensive rats[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04,91(1): 51—53.[7] 黄丽晶,高文远,李霞,张艳军. 平贝母水提物抗炎作用研究[J]. 天津中医药, 2009,26(6): 495—496.[8] 邹冈. 基础神经药理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8.[9] Oloumi H, Hassibi N.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ome climate parameters and the content of phenolic compounds in roots of Glycyrrhiza glabra[J]. Journal of Medicinal Plants Research, 2011,25(5): 6011—6016.[10] 冯旭芹,崔秀明,陈中坚,张义玲,张文生. 三七有效成分与气候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 2006,27(1): 16.[11] 安露莎. 野生与栽培伊贝母质量评价研究[M]. 乌鲁木齐: 新疆医科大学, 2014.[12] 林海明,张文霖. 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的异同和SPSS软件[J]. 统计研究, 2005(3): 65—69. [13] 刘明芝,周仁郁. 中医药统计学与软件应用[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 280—284.[14] 李永健,方肇勤. 聚类分析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与思考[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17(3): 182—185.[15] 蔡萍,刘才英,梁雪娟,肖娟,万丹,张水寒. 杜仲药材有效成分与环境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 2014, 20(23): 10—14.[16] 孙芳芳. 浅议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 科技信息, 2010,27(17): 364—366.[17] 盛萍,安露莎,苗莉娟,姚蓝,史红,张煊. 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伊贝母药材水溶性成分指纹图谱研究[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4,33(4): 19—24.[18] 范卓文,雷捷. 日照强度对贝母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J].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3,19(2): 98—99.[19] 谢炳胜. 贝母的栽培技术[J]. 农技服务, 2014,31(11): 40—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