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智猛,戴良香,丁红,陈殿绪,杨伟强,宋文武,万书波. 中国北方主栽花生品种抗旱性鉴定与评价[J]. 作物学报, 2012,38(3): 495—504.
[2] Chaves M M, Oliveira M M. Mechanisms underlying plant resilience to water deficits: prospects for water-saving agricultur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04,55(407): 2365—2384.
[3] Bréda N, Huc R, Granier A. Temperate forest trees and stands under severe drought: a review of ecophysiological responses, adaptation processes and long-term consequences[J]. Annals of Forest Science, 2006,63(6): 625—644.
[4] 胡新生,王世绩. 树木水分胁迫生理与耐旱性研究进展及展望[J]. 林业科学, 1998,34(2): 79—91.
[5] 贾瑞丰,杨曾奖,徐大平,张宁南,刘小金,陈美红. 干旱胁迫对降香黄檀幼苗生长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13,22(7): 1136—1140.
[6] 林夏珍,宣君华,秦玮琳. 浙江润楠属植物花粉形态的比较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 2009,36(2): 58—62.
[7] 吴振伙,吴兆平,全尚龙. 刨花润楠综合利用价值及其育苗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08(20): 55.
[8] 黄秋生,刘光华,贾贤,廖景辉,孙京臣. 广东省润楠属植物资源现状与保育对策[J]. 广东林业科技, 2014,30(6): 72—76.
[9] 周京南. 中国古代楠木用药考略[J]. 紫禁城, 2010(S1): 31.
[10] 林夏珍. 浙江润楠属植物的数量分类[J]. 林业科学, 2007,43(11): 151—156.
[11] 沈雪梅. 17种樟科润楠属植物的数量分类与分子分类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5.
[12] 林雄平,彭彪,黄仁晓,黄成模,魏生清. 优良菌用树种浙江润楠的育苗造林技术[J]. 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23(2): 116—117.
[13] 林雄平,彭彪,周逢芳,盖新敏,林朝晖. 浙江润楠扦插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40(4): 2115—2116.
[14] 韩锡君,温汉华,彭彬霞. 东莞银瓶山森林公园浙江润楠群落的基本特征[J]. 广东林业科技, 2013,29(3): 71—75.
[15] 邹文涛,姜艳,尹光天,李荣生,杨锦昌,王东光. 石门国家森林公园植物群落特征研究[J]. 生态科学, 2014,50(2): 276—281.
[16] 李胜强,冯志坚. 两种润楠属植物耐盐性研究[J]. 广东林业科技, 2010,26(6): 9—14.
[17] 胡晓敏,董安强,王发国,陈林,翟俊文,陈志明,邢福武.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浙江润楠群落冻害调查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1,33(3): 553—558.
[18] 吴俊文,刘珊,李吉跃,何茜,苏艳,邱权,白晶晶,王燕,贾朋. 干旱胁迫下广东石漠化地区造林树种光合和耗水特性[J]. 生态学报, 2016,36(11): 3429—3440.
[19] 刘祖祺,张石城. 植物抗性生理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4: 121—122.
[20] 张治安,陈展宇. 植物生理学[M].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47—51.
[21] 张志良,瞿伟菁.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第3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2] 李合生.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3] 任丽花,王义祥,翁伯琦,方金梅,应朝阳,黄毅斌. 土壤水分胁迫对圆叶决明叶片含水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44(S1): 28—31.
[24] 冯慧芳,薛立,任向荣,傅静丹,郑卫国,史小玲. 4种阔叶幼苗对PEG模拟干旱的生理响应[J]. 生态学报, 2011,31(2): 371—382.
[25] 崔豫川,张文辉,李志萍. 干旱和复水对栓皮栎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 林业科学, 2014,50(7): 66—73.
[26] 赵家梅,谢双喜. 干旱胁迫和复水对道真润楠幼树生理特性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 2013,41(3): 116—118.
[27] 姜英淑,陈书明,王秋玉,卢宝明. 干旱胁迫对2个欧李种源生理特征的影响[J]. 林业科学, 2009,45(6): 6—10.
[28] 苏寒之,金建邦,祝遵凌. 干旱胁迫对北美红栎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4,42(8): 34—39.
[29] 李州,彭燕,苏星源. 不同叶型白三叶抗氧化保护及渗透调节生理对干旱胁迫的响应[J]. 草业学报, 2013,22(2): 257—263.
[30] 罗杰,周光良,胡庭兴,胡红玲,陈洪,王茜,胡义,王彬. 干旱胁迫对润楠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5,21(3): 563—570.
[31] 王彬.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桢楠幼树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D]. 雅安: 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5.
[32] 刘敏,厉悦,汲文宪,梁艳,张志,陈阳. 五种黄色系菊科植物幼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旱性评价[J]. 北方园艺, 2016,40(11): 61—67.
[33] 陈少裕. 膜脂过氧化对植物细胞的伤害[J].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1,27(2): 84—90.
[34] 于金慧,柏明娥,方伟,洪利兴. 干旱胁迫对4种灌木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9,26(4): 485—489.
[35] 徐兴友,王子华,张风娟,郭振清,尹伟伦,王华芳. 干旱胁迫对6种野生耐旱花卉幼苗根系保护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J]. 林业科学, 2008,44(2): 41—47.
[36] 胡义,胡庭兴,陈洪,王彬,李晗.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香樟幼树生理特性及生长的影响[J]. 西北植物学报, 2015,35(2): 294—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