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浙江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浙江植物志(第七卷) [M]. 杭州: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337.[2] 潘月红,刘克明,雷立公. 菖蒲属系统学研究的进展与菖蒲科的重新确立[J]. 植物研究, 2002,22(4): 417—421. [3] 袁桂香,吴爱平,葛大兵,储昭升. 不同水深梯度对4种挺水植物生长繁殖的影响[J]. 环境科学学报, 2011,31(12): 2690—2697.[4] 李洋. 菖蒲对重金属废水净化能力的研究[D]. 桂林: 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5.[5] 吴启南,徐飞,梁侨丽,袁冬平,谷巍,戴仕林,邵莹,王红. 我国水生药用植物的研究与开发[J]. 中国现代中药, 2014,16(9): 705—715.[6] 张子梅. 菖蒲的鉴别应用分析[J]. 光明中医, 2011,26(3): 597—599.[7] 任启飞,龙成昌,周庆,姚松林,房小晶. 菖蒲属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 贵州农业科学, 2013,4(2): 178—180.[8] 丁惠君,张维昊,王超,黄振,匡劼,宋立荣. 菖蒲对几种常见藻类的化感作用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7,30(6): 20—22.[9] 周晓坤. 水菖蒲内生菌的分离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D]. 镇江: 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10] 王正超,刘俊祥,李振坚,钱永强. 菖蒲对持续淹水的生长及形态可塑性[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4,36(6): 119—123.[11] 李强. 重复淹水对三峡库区消落带菖蒲植被生长发育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40(18): 9827—9830.[12] 肖德兴,姚庆国. 厚皮毛竹茎秆的解剖结构[J].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02,15(4): 24—27.[13] 林加涵,魏文铃,彭宣宪. 现代生物学实验(上册)[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4] 欧阳浩楠. 三叶木通形态解剖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D].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15] 李芳兰,包维楷. 植物叶片形态解剖结构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J]. 植物学通报, 2005,22(S1): 118—127.[16] Shimamura S, Yoshida S, Mochizuki T. Cortical aerenchyma formation in hypocotyl and adventitious roots of Luffa cylindrica subjected to soil flooding[J]. Annals of Botany, 2007,100(7): 1431—1439.[17] 周守标,王春景,杨海军,王贵军,王影,李金花. 菰和菖蒲在污水中的生长特性及其净化效果比较[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7,13(4): 454—457.[18] 李辉. 人工湿地微生物组成及特征研究[D]. 沈阳: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19] 李洋,游少鸿,林子雨,金旭,张笛. 菖蒲对5种重金属富集能力的比较[J]. 江苏农业科学, 2014,42(11): 383—385.[20] 任珺,陶玲,杨倩,余方可. 芦苇、菖蒲和水葱对水体中Cd富集能力的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 29(9): 1757—1762. [21] 艾丽皎. 唐菖蒲组织培养的研究及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D]. 重庆: 西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