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韩庆典,谢宝东. 3种绿化藤本植物降温增湿效应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30(31): 224—228.
[2]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规划局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关于推进广州市城市空间立体绿化的意见[EB/OL]. http://www.gz.gov.cn/GZ26/2.1/201507/deeb00c75c604ece98d972e7fc2358e1.shtml, 2015-03-12.
[3] 何仲坚,熊咏梅. 四种藤本植物光合作用及影响因子分析[J]. 广东园林, 2016(5): 78—80.
[4] 王琳琅,翁殊斐,袁喆. 广州园林木质藤本资源调查及其景观物候特点[J]. 中国园林, 2015,31(7): 64—67.
[5] 苏洪林,陈昔灯,罗连,孙延军,林石狮. 藤本植物在广州、佛山两地城市公园的应用[J]. 中国园艺文摘, 2018(4): 73—76.
[6] 袁喆,翁殊斐,王琳琅. 广州园林绿地木质藤本景观美景度评价[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5,30(4): 301—306.
[7] 冼丽铧,翁殊斐,林熙迪,冯志坚. 广州市公园棚架式植物景观评价[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8,34(1): 1—6.
[8] 徐冬云,周媛,童俊,董艳芳,姚中华. 42种攀援植物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效应研究初探[J]. 江西农业学报, 2015,27(4): 62—65.
[9] 刘光立,陈其兵. 成都市四种垂直绿化植物生态学效应研究[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2004(3): 259—262.
[10] 杨士弘. 城市绿化树木碳氧平衡效应研究[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6,9(1): 37—39.
[11] 赵平. 植被恢复建群植物的生理生态特性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2001.
[12] 赵艳玲,阚丽艳,车生泉. 上海社区常见园林植物固碳释氧效应及优化配置对策[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14,32(4): 46—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