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光灿, 胡海波, 王树森. 水土保持植物[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1.
[2] 赵方莹. 水土保持植物[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3] 格日乐, 刘艳琦, 阿如旱, 娜日苏, 斯琴, 张永亮. 3种典型水土保持植物根系数量特征[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8, 16(1): 88–95.
[4] 马红燕, 格日乐, 赵杏花, 斯琴, 刘俊宇. 2种水土保持灌木的根系数量特征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 2013, 33(2): 165–168.
[5] 字淑慧, 段青松, 吴伯志, 黄必志. 应用灰色分析选择坡耕地水土保持牧草草种的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06, 13(2): 61–63.
[6] 王俊宏, 韩海东, 王成己, 郑向丽, 徐国忠, 黄毅斌.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水土保持牧草筛选评价[J]. 福建农业学报, 2019, 34(4): 471–478.
[7] 陈加晋, 卢勇, 李群. 中华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牧草资源研究刍考[J]. 草业学报, 2018, 27(12): 211–221.
[8] 胡亚琴, 冯巧娟, 尹祥, 唐国建, 许留兴, 李芳华, 彭华贵, 张建国. 粤北林下种草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中国草地学报, 2021, 43(8): 58–65.
[9] 彭语洛, 周青平, 陈仕勇, 陈有军, 李亚萍, 田莉华. 青藏高原垂穗披碱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J]. 草业科学, 2018, 35(5): 1080–1089.
[10] 文克俭, 龙忠富, 陈超, 孟军江, 卢敏. 几种生态草在瓮福磷矿废弃地的水土保持研究[J]. 草学, 2020, 251(1): 65–67.
[11] 张静鸽, 田福平, 苗海涛, 黄泽, 武高林. 水分胁迫及复水过程4种牧草形态及其生理特征表达[J]. 干旱区研究, 2020, 37(1): 196–204.
[12] 贺家仁, 刘志斌. 甘孜州高等植物[M]. 四川: 四川科技出版社, 2008.
[13] 谢学强. 甘孜州高等植物新增种类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4, 53(6): 1286–1288.
[14] 贺家仁. 甘孜州树木[M]. 四川: 四川科技出版社, 1993.
[15] 曲广鹏. 西藏人工种草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 西藏农业科技, 2019(2): 53–55.
[16] 庄伟伟, 周晓兵, 张元明. 生物结皮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3种荒漠草本植物生长特性与元素吸收的影响[J]. 植物研究, 2017, 37(1): 39–46.
[17] 程瑞希, 字洪标, 罗雪萍, 杨有芳, 代迪, 王艳丽, 所尔阿芝, 王长庭. 青海省森林林下草本层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碳储量[J]. 草业学报, 2019, 28(7): 26–37.
[18] 刘慧丽, 郝力壮, 刘书杰, 柴沙驼, 张晓卫. 青海矮生嵩草和垂穗披碱草草地牧草营养价值与载畜量的比较[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 47(2): 114–118, 124.
[19] 刘元生, 陈祖拥, 刘方, 蒲通达. 牧草品种与生物质炭对植草土壤水分的调控效应[J]. 水土保持通报, 2019, 39(3): 181–185.
[20] 韩国君, 何明珠, 黄海霞, 宋捷, 马乐元. 黄土高原种植不同人工牧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水土保持通报, 2019, 39(3): 25–30.
[21] 代寒凌, 田新会, 杜文华, 吴建平. 不同添加剂处理对小黑麦和黑麦青贮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19, 28(12): 213–221.
[22] 吴爱琴, 李欣, 李云麟, 杨成梓, 黄旭东, 张家源, 王乐, 庄怡雪, 孟静. 武夷山市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及其民间传统应用分析[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0, 49(6): 485–489.
[23] 郑万钧. 中国树木志[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5.
[24] 四川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四川植物志[M]. 成都: 四川科技出版社, 2012.
[25] 甘孜州志编纂委员会. 甘孜州志(1991–2005)[M]. 成都: 四川科技出版社, 2010.
[26] 贾慎修. 中国饲用植物志[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7.
[27] 陈默君, 贾慎修. 中国饲用植物[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28] 广西僮族自治区水土保持委员会. 水土保持植物[M]. 南宁: 广西僮族自治区人民出版社, 1959.
[29] 胡建忠. 全国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配置与开发利用[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6.
[30] 陈功, 毕玉芬, 管春德. 林草植被与水土保持[M]. 昆明: 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31] 吴征镒.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 云南植物研究, 1991(增刊Ⅳ): 1–139.
[32] 万海霞, 蔡进军, 郭永忠, 马璠, 许浩, 韩新生, 王月玲, 董立国. 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典型草本根系分布特征[J]. 水土保持研究, 2020, 27(4): 149–163.
[33] 程谅, 占海歌, 郭忠录. 3种草本植物根系对土壤抗蚀特性的响应[J]. 草业科学, 2019, 36(2): 284–294.
[34] 刘俊廷, 张建军, 王恒星, 李丹璐, 李卓然. 晋西黄土区不同退耕年限油松林草本多样性与土壤养分的关系[J]. 干旱区研究, 2020, 37(2): 129–138.
[35] 杨新东, 陈美伊, 余小玲, 崔煜文, 杜晓洁, 谢冲林, 秦新生, 邢福武, 王发国. 广东省翁源青云山药用植物资源研究[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0, 49(2): 121–127.
[36] 周晶, 林兴生, 林辉, 林冬梅, 阳伏林, 林占熺. 菌草研究与应用进展[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9(2): 145–152.
[37] 杨庆楠, 徐金忠, 李志飞, 侯淑艳, 郝燕芳. 典型黑土区陡坡植草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 2019, 39(6): 123–129.
[38] 刘凤山, 林辉, 林兴生, 罗海凌, 林占熺. 基于气象条件的巨菌草蒸散发动态研究[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8, 29(3): 243–2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