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1年, 第50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21-12-30
    上一期    下一期

    植物生理生化
    植物生态与资源分类
    专题综述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植物生理生化
    武夷岩茶炭焙工艺对肉桂乌龙茶挥发性组分的影响
    洪翠云, 林廷好, 高建设, 林 曦, 王国英, 郑明芬
    2021, 50(06): 421-429.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6.001
    摘要 ( )   PDF(589KB) ( )  
    以武夷岩茶当家茶树品种肉桂(Camellia sinensis ‘Rougui’)鲜叶制成的乌龙茶为试材,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探讨武夷岩茶炭焙工艺对肉桂乌龙茶挥发性组分的影响。实验中共检测到样本挥发性成分443个,其中包括96个杂环化合物、81个酯类化合物、31个萜类化合物、42个芳香烃类化合物、55个酮类化合物、24个其他烃类化合物、35个醇类化合物、24个醛类化合物、15个酚类化合物、14个胺类化合物、10个酸类化合物、5个含氮化合物、3个含硫化合物等。经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显示,焙火工艺是影响乌龙茶挥发性成分含量的重要影响因子。随炭焙程度增加,不同类别物质中的多数挥发性成分含量随之显著升高,且以美拉德反应产物等具有茶叶烘炒香的吡嗪类、糠醛类衍生物、吡咯类等化合物最具代表性;同时,部分含量丰富且具有乌龙茶特殊花果香气的醇类、萜烯类物质如香叶醇、反式-橙花叔醇、植物醇、α-法尼烯等,及具清新花香的吲哚含量显著降低。然而,大多数挥发性差异代谢物随炭焙程度增加相对含量显著升高,并不代表茶叶中芳香物质总量增加。研究表明,乌龙茶精制烘焙过程中,香气物质的积累主要来自热作用下的美拉德反应及非酶促的降解和氧化,如黄酮苷类物质水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代谢组学分析两种萎凋方式对白茶萎凋过程代谢物与品质的影响
    岳文杰, 洪翠云, 赵 峰, 宁 芊, 陈凌华, 叶乃兴, 陈明杰
    2021, 50(06): 430-438.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6.002
    摘要 ( )   PDF(569KB) ( )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比较室内自然萎凋和空气能萎凋两种萎凋工艺对白茶萎凋过程代谢物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代谢物对2种萎凋工艺的响应存在差异,体现三种变化规律:第一类代谢物受萎凋工艺影响小,如咖啡碱、表没食子儿茶素和2'-羟基二氢大豆素等;第二类代谢物含量变化速率在空气能萎凋时加快,但其最终含量受影响小,如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聚酯型儿茶素A和木麻黄素等;第三类代谢物则受萎凋时间影响大,如茶没食子素与奎宁酸等。两种萎凋工艺对白茶品质影响存在差异,自然萎凋下黄酮(醇)糖苷类、儿茶素聚合体等含量更高,这些物质多在萎凋中后期含量提升;空气能萎凋下酚酸、茶氨酸含量更高,这些物质在自然萎凋后期含量大幅下降。萎凋时长是两种萎凋工艺导致代谢物含量差异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蓝光胁迫对金线莲游离氨基酸组分的影响
    王 弛, 刘 慧, 吴文晞, 褚克丹, 赵 峰
    2021, 50(06): 439-446.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6.003
    摘要 ( )   PDF(341KB) ( )  
    以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ghii)为试材,在光密度30 μmol·m–2s–1的白光基础上补充60 μmol·m–2·s–1、120 μmol·m–2·s–1和180 μmol·m–2·s–1三个强度蓝光胁迫56 d,采用氨基喹啉-N-羟基丁二酰氨基甲酸酯(AQC)柱前衍生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游离氨基酸组分含量变化,分析金线莲游离氨基酸组分对蓝光胁迫的响应特征。共稳定检测出22种氨基酸,苏氨酸、丙氨酸、谷氨酰胺、缬氨酸、肌氨酸、组氨酸、天冬酰胺和酪氨酸是金线莲的特征氨基酸,游离氨基酸总量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14 d 时含量最高。综合结果表明,蓝光胁迫14?d对金线莲中多种游离氨基酸的合成有促进作用,在补充180 μmol·m–2·s–1强度蓝光时效果最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凤丹牡丹花朵不同发育时期挥发性成分积累规律与蒸馏工艺研究
    孔 凡, 郝 青, 刘政安, 舒庆艳
    2021, 50(06): 447-453.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6.004
    摘要 ( )   PDF(337KB) ( )  
    以凤丹牡丹(Paeonia ostii)花瓣为试材,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探讨其花发育时期[大风铃期(S1)、圆桃期(S2)和破绽期(S3)]、料液比 (1:1、1:2和1:3)和蒸馏时间(1 h、2 h和3 h)对蒸馏提取牡丹花露的工艺及其挥发性成分积累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蒸馏工艺获得的牡丹花露中挥发性成分含量和种类有明显差别,9种处理获得的花露中共检测到145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醇类、萜烯类、醛类、酯类、烷烃及其他物质,其中S1期最多为96种,占比最大的是其他物质;S2和S3期占比最大的是烷烃类。从蒸馏工艺来看,同一发育时期花瓣采用不同料液比和蒸馏时间提取,其挥发性成分种类及含量有差异,S1、S2和S3期花瓣选择料液比分别为1:1、1:3和1:2,蒸馏1 h为最佳蒸馏工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枫香叶采后挥发物表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高艳芳, 薛彬娥, 郭 微, 吴 伟, 劳清华, 吴莉娴, 李永泉, 张 晖
    2021, 50(06): 454-46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6.005
    摘要 ( )   PDF(411KB) ( )  
    以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叶为材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不同发育程度、干燥时间、储存方式及萃取温度下枫香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以揭示枫香叶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数量及不同采后处理下挥发物的消长规律。结果表明:(1)枫香叶释放的萜烯类化合物以α-蒎烯、β-蒎烯、β-水芹烯、柠檬烯为主;(2)嫩叶挥发性成分种类较成熟叶高,莰烯、β-萜品烯、罗勒烯仅存在于嫩叶,3-蒈烯、γ-松油烯仅存在于成熟叶;(3)干燥时间对枫香叶挥发性化合物影响较大,挥发物种类随干燥时间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但主要的萜烯类化合物在不同干燥时间内均能被检测到,表现相对稳定;(4) –5 ℃及17 ℃储存可保留更多挥发性化合物,室温保存则失去较多化合物,但主要的萜烯类化合物在不同储存方式下均可被检测到;(5) 90 ℃高温萃取可获得更多的挥发性化合物,但70 ℃萃取得到的萜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室温萃取所得化合物种类虽最少,但更能反映园林应用中枫香叶芳香物质挥发的实际情况。研究结果可为枫香叶的采后处理及高值化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蛋白酶抑制剂对含水生菜种子耐冻性的影响
    鲍红艳, 于 影, 邓佳宝, 刘宝林, 韩颖颖
    2021, 50(06): 461-47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6.006
    摘要 ( )   PDF(455KB) ( )  
    选取生菜(Lactuca sativa)种子作为试材,外源添加蛋白酶抑制剂2-硝基苯甲酸[5,5'-Dithiobis-(2-nitrobenzoic acid),DTNB]对种子吸胀处理,通过程序降温,分析2-硝基苯甲酸对低温下种子发芽率及生理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下含水生菜种子的致死温度为–20 ℃;外源添加2-硝基苯甲酸2 mmol·L–1时种子发芽率最高,即对种子活性的保护效果显著;在此浓度下种子内SOD活性比对照提高1.38倍,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提高1.17倍;与对照组相比产生两种新的蛋白11 S种子贮藏球蛋白Jug r4和11 S种子贮藏球蛋白2,均属于球蛋白家族,可提高含水种子的耐冻性;低温下种子内积累更小分子量的球蛋白多肽,对种子具有低温保护效果。综上,低温条件下生菜种子产生一定的抗冷反应,外源添加2 mmol·L–1 2-硝基苯甲酸可提高含水种子发芽率及生理活性,产生抗冻蛋白,积累更小分子量的球蛋白多肽进而提高种子抗冻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光照强度对四季金花茶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运源, 邓 征, 黄永芳, 吕铭滔, 龚勇军
    2021, 50(06): 471-477.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6.007
    摘要 ( )   PDF(484KB) ( )  
    采用四季金花茶(Camellia perpetua) 2年生扦插苗为试材,设置10%光照、20%光照、40%光照和全光照等4个光照强度处理,植株适应45 d后测定其叶片光合指标和生理指标。结果表明,10%光照处理的叶片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最高,20%光照和40%光照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全光照处理;全光照处理的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处理,20%光照和10%光照处理的胞间CO2浓度差异不明显,但均显著低于40%光照处理,20%光照和40%光照处理的蒸腾速率差异不明显,但均显著高于10%光照处理。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以40%光照处理的为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10%光照处理的植株叶片蛋白质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最高,各处理间蛋白质含量差异显著,全光照处理的POD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全光照处理为最高,而10%光照处理的最低。遮阴的低光照环境更适合于四季金花茶生长,有利于植株进行光合作用,而高强度光照环境对四季金花茶光合生理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茶花芽分化形态结构及内源激素变化
    李孟南, 戴秋月, 黄永芳, 杨运源, 邓 征
    2021, 50(06): 478-484.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6.008
    摘要 ( )   PDF(549KB) ( )  
    以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 4个无性系为材料,结合油茶成花的动态观察和花芽分化过程的石蜡切片形态观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花芽中玉米素核苷(ZR)、脱落酸(ABA)、生长素(IAA)、赤霉素(GA) 4种内源激素含量,探讨油茶花芽分化与内源激素的关系。油茶花芽分化过程可分为6个时期:前分化期(10 d)、萼片形成期(20 d)、花瓣形成期(30 d)、雌雄蕊形成期(20 d)、子房与花药形成期(10 d)和雌雄蕊成熟期(20 d),历时3~4个月。油茶不同无性系的花芽分化时间略有不同。油茶花芽中ZR含量相对较低(5.102~16.412 ng·g–1 FW),ABA含量相对较高(76.815~137.648 ng·g–1 FW)。其中,粤华5号和湘林8号的ZR、ABA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岑软3号和岑软2号含量变化趋势一致。油茶花芽中IAA含量相对较高,为49.072~135.622 ng·g–1 FW,随着花芽分化进程,IAA含量均呈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趋势。GA含量相对较低,为5.616~13.720 ng·g–1 FW,随时间变化,呈现出不断降低的趋势。其中,不同无性系的IAA、GA含量变化趋势一致,而ZR、ABA含量变化趋势有所差异。ZR有利于花器官形成;高浓度IAA促进油茶花芽分化,低浓度IAA有利于开花;花芽中IAA与ABA存在明显的颉颃作用;GA抑制花芽分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生态与资源分类
    四川省甘孜州水土保持牧草资源现状及应用分析
    宋思梦, 段 斐, 罗 源, 张 林, 鲁怡婷, 陈慧淋, 蒋 凤, 袁 鑫
    2021, 50(06): 485-494.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6.009
    摘要 ( )   PDF(470KB) ( )  
    通过查阅文献、走访与路线踏勘,并结合植物群落样方调查等方法对甘孜州水土保持牧草种类组成与分布状况进行研究,探讨其区系特征及应用方式。结果表明,甘孜州水土保持牧草有11科28属120种,其中双子叶植物7科10属62种,单子叶植物3科17属57种,多年生植物占主导(96种)。有禾本科(Gramineae)、蓼科(Polygonaceae)、菊科(Compositae)、豆科(Leguminosae)4个优势科,蓼属(Polygonum)、蒿属(Artemisia)、羊茅属(Festuca)3个优势属。植物区系上,以温带与泛热带区系分布为主(占总属数的71.43%),且温带成分所占比例最大(46.43%),其次为泛热带成分(25.00%)。空间分布不均,种类在垂直方向以2000~3500 m最丰富,水平方向以东西部高山峡谷区最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东省种子植物分布新资料(二)
    戴晶敏, 黄燕双, 孙园园, 郭剑强, 陈再雄, 廖文波, 凡 强
    2021, 50(06): 495-499.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6.010
    摘要 ( )   PDF(332KB) ( )  
    报道广东省种子植物分布新记录5种——竹茎兰(Tropidia nipponica Masam.)、二色鸭跖草(Commelina bicolor D. Q. Wang & M. E. Cheng)、猫爪草(Ranunculus ternatus Thunb.)、繁缕景天(Sedum stellariifolium Franch.)和福参(Angelica morii Hayata),均发现于广东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记录不仅丰富了广东省的种质资源,对于丹霞山的区系发生研究也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福建植物分布新记录4种
    安 昌, 邹福贤, 陈善思, 黄泽豪, 范世明
    2021, 50(06): 500-503.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6.011
    摘要 ( )   PDF(303KB) ( )  
    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作者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南靖县、将乐县、尤溪县等地发现福建省植物分布新记录4种:笔直石松[Dendrolycopodium vertical (L. B. Zhang) L. B. Zhang & X. M. Zhou]、史氏挖耳草(Utricularia smithiana Wight)、湘桂栝楼(Trichosanthes hylonoma Hand.-Mazz.)、南投万寿竹(Disporum sessile var. intermedium Y. H. Tseng & C. T. Chao)。凭证标本存放于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标本馆(FJTCM)。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综述
    果蔬制品中的美拉德反应及其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余 雯, 叶秋萍, 沈清宇
    2021, 50(06): 504-51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6.012
    摘要 ( )   PDF(372KB) ( )  
    美拉德反应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果蔬制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非酶促类褐变反应,其反应机制复杂,会引起褐变,破坏产品感官品质,降低食用价值,还会生成有毒有害物质,危害人体健康。本文对果蔬制品中美拉德反应的历程、影响因素和抑制手段进行归纳总结,对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展望,以期为果蔬制品中美拉德反应的控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