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玉武, 喻理飞. 贵州梵净山生物圈保护区原生兰科植物生态特征初步研究[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9, 28(4): 6.
[2] 巫仁霞, 熊康宁, 容丽. 梵净山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及植物地理学意义[J]. 广西植物, 2017, 37(10): 1348–1354.
[3] 陈功锡, 廖文波, 张宏达. 武陵山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及植物地理学意义[J]. 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1, 40(3): 74–78.
[4] 贵州省林业厅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梵净山研究[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0.
[5] 杨传东, 石磊, 雷孝平.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调查及保护对策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17, 28(3): 5.
[6] 秘树青, 林祁, 赵建成. 国产玄参科14个植物名称后选模式指定[J]. 西北植物学报, 2008(2): 388–392.
[7] 林祁, 杨志荣, 包伯坚, 林云, 张小冰, 班勤, 秘树青, 曹子余, 陈淑荣, 陈雅丽, 杜青, 杜玉芬, 傅连中, 高玳, 何东东, 何珊珊, 敬璇, 李安仁, 李红丽, 李敏, 李倩云, 刘文群, 马欣堂, 石青春, 宋莉, 孙苗, 孙茜, 王明琼, 王忠涛, 吴慧冰, 吴佳丽, 吴婷婷, 云映霞, 赵慧娟. 植物模式标本的考证与数字化: 以中国国家植物标本馆为例[J]. 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 2017(4): 63–76.
[8] 杨永. 我国植物模式标本的馆藏量[J]. 生物多样性, 2012, 20(4): 512–516.
[9] 周桂娇, 吴义松. 浙江百山祖自然保护区的模式标本植物[J]. 绿色科技, 2013(11): 49–50.
[10] 欧阳学军, 宋柱秋, 范宗骥, 黄忠良, 叶万辉, 彭丽芳. 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生物主模式标本内容分析[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9, 27(1): 94–102.
[11] 程洪文, 张贵良, 杨治国. 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模式标本植物及其保护利用[J]. 林业调查规划, 2010, 35(2): 58–62.
[12] 丁博, 华波, 文海军, 邓洪平, 丁醒. 金佛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模式标本物种的区系分析及学名修订[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39: 47–52.
[13] 杨国斌. 大理苍山模式标本植物调查研究[J]. 林业调查规划, 2014, 39(3): 63–70.
[14] 谢丹, 王玉琴, 张小霜, 申国珍, 熊高明, 徐文婷, 樊大勇, 赵常明, 谢宗强. 神农架国家公园植物采集史及模式标本名录[J]. 生物多样性, 2019, 27(2): 211–218.
[15] 梁同军, 万慧霖, 李晓花, 谭策铭. 庐山及其周边邻近地区高等植物模式标本采集资料[J]. 南方林业科学, 2007(6): 19–25.
[16] 钱长江, 杜勇, 张红艳, 韩宝银, 张广萍, 陈志萍, 姜金仲. 贵州蕨类植物模式标本种的整理研究[J]. 种子, 2017, 36(8): 67–72.
[17] 钱长江, 杜勇, 张海华, 罗金秀, 任翠娟, 姜金仲, 徐建. 贵州木本种子植物模式标本种的整理研究[J]. 种子, 2017, 36(2): 61–66.
[18] 钱长江, 杜勇, 任翠娟, 李玉和, 张红艳, 袁斓方, 李从瑞. 贵州草本种子植物模式标本种的整理研究[J]. 种子, 2016, 35(7): 54–58.
[19] Li X, Wu L, Yu X L. Aster jiangkouensis (Asteraceae), a new species from Guizhou, China[J]. Phytotaxa, 2021, 483(1): 75–79.
[20] Peng S, Cong Y Y, Tian J, Zhang C F, Hu G W, Wang Q F. Impatiens bullatisepala (Balsaminaceae), a new species from Guizhou, China[J]. Phytotaxa, 2021, 500(3): 217–224.
[21] 覃海宁, 杨永, 董仕勇, 何强, 贾渝, 赵莉娜, 于胜祥, 刘慧圆, 刘博, 严岳鸿, 向建英, 夏念和, 彭华, 李振宇, 张志翔, 何兴金, 尹林克, 林余霖, 刘全儒, 侯元同, 刘演, 刘启新, 曹伟, 李建强, 陈世龙, 金效华, 高天刚, 陈文俐, 马海英, 耿玉英, 金孝锋, 常朝阳, 蒋宏, 蔡蕾, 臧春鑫, 武建勇, 叶建飞, 赖阳均, 刘冰, 林秦文, 薛纳新. 中国高等植物受威胁物种名录[J]. 生物多样性, 2017, 25 (7): 696–744.
[22] 吉占和. 梵净山兰科植物的分类和区系特点[J]. 植物研究, 1993, 13(4): 313–329.
[23] 王培善, 王筱英. 贵州植物学考察、研究简史[J]. 贵州科学, 1988(1): 21–23.
[24] 张玉武, 刘盈盈, 张珍明, 王莹, 陈翔, 贺红早, 张祖绪, 王季槐. 濒危植物梵净山冷杉的种子育苗试验研究[J]. 种子, 2017, 36(1): 125–127.
[25] 曾宪平, 张珍明, 孙超. 珍稀濒危植物梵净山冷杉的土壤改良方法[J].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8, 43(10): 105–107.
[26] 牟桂婷, 赵伦学, 张珍明, 洪江. 濒危植物梵净山冷杉保育及研究现状[J]. 青海农林科技, 2020(1): 72–76.
[27] 王印政, 覃海宁, 傅德志. 中国植物采集简史[M]//中国植物志(第1卷第6章).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658–733.
[28] 杨传东, 王晓宇, 苟光前. 梵净山景天——景天属一新种[J]. 植物研究, 2012, 32(4): 389–3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