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灵芝, 孙航, 郭柯. 中国植物区系与植被地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3–213.
[2] 吴征镒, 王荷生. 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上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3: 1–90.
[3] 刘可丹, 罗欢, 唐博航, 和太平. 横县野生种子植物区系及与附近地区的比较研究[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20, 28(6): 615–623.
[4] 唐光大, 曾思金, 李文斌, 区璟晖, 庄雪影. 江西省植物分布新科——霉草科Triuridaceae[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33(3): 427–428.
[5] 黄水生, 姜爱萍, 李志萌, 陆建秀, 刘良源. 东江源区森林水源涵养、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价值核算[J]. 江西农业学报, 2009, 21(12): 176–177.
[6] 李锡文.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统计分析[J]. 云南植物研究, 1996, 18(4): 363–384.
[7] 吴征镒, 周浙昆, 李德铢, 彭华, 孙航.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J]. 云南植物研究, 2003, 25(3): 245–257.
[8] 吴征镒.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 云南植物研究, 1991, 13(增刊): 1–139.
[9] 吴征镒, 孙航, 周浙昆, 李德铢, 彭华.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52–291.
[10] 曾宪锋, 庄雪影, 唐光大, 李清湖. 粤东代表山地铜鼓嶂的种子植物区系研究[J].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9, 27(4): 381–386.
[11] 陈锡沐, 张常路, 李秉涛. 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J]. 广西植物, 1994, 14(4): 321–333.
[12] 陈锡沐, 李镇魁, 冯志坚, 李秉滔. 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9, 20(1): 97–102.
[13] 刘仁林, 唐赣成. 井冈山种子植物区系的研究[J]. 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5, 13(3): 210–218.
[14] 陈世品. 武夷山风景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 2004, 31(2): 16–19.
[15] 徐艳明. 广西大桂山维管植物区系研究[D]. 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1–90.
[16] 高海山, 许为斌, 林春蕊, 刘演. 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J]. 广西植物, 2008, 28(6): 780–784.
[17] 黄世能, 张宏达, 王伯荪. 海南岛尖峰岭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组成及地理成分研究[J]. 广西植物, 2000, 20(2): 97–106.
[18] 王荷生. 植物区系地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19] 吴征镒, 周浙昆, 孙航, 李德铢, 彭华. 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及其起源和分化[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6.
[20] 谢国文. 江西热带性植物的区系地理研究[J]. 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3, 11(2): 130–136.
[21] 张志翔, 候元同, 廖帅.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第一卷植物种子植物(VI)[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7.
[22] 吴丁, 李波, 杨波. 江西省野生被子植物名录[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21.
[23] 唐忠炳. 寻乌县种子植物区系及野生果树资源研究[D]. 赣州: 赣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9: 20–21.
[24] 覃俏梅, 吴林芳, 叶华谷, 曾飞燕. 江西九岭山脉种子植物区系研究[J]. 广西植物, 2021, 41(3): 470–4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