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2年, 第5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2-08-30
    上一期    下一期

    植物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植物生态与资源分类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植物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外施GA3对茉莉花主要萜类物质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赵炜淑, 万 超, 胡 莉, 张 蕖, 袁 媛
    2022, 51(4): 241-247.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2.04.001
    摘要 ( )   PDF(721KB) ( )  
    对茉莉花喷施100 μmol·L–1赤霉素(GA3),分析赤霉素对茉莉花主要香气组分及其合成相关结构基因和转录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外施GA3可提高花朵开放过程中总香气成分以及芳樟醇、法呢烯含量,与此同时,花朵开放过程中总香气物成分、法呢烯含量高峰提前;外施GA3使花朵开放过程中JsTPS2、JsTPS3、JsTPS4基因表达峰值提高,JsTPS1基因的表达水平降低;外施GA3后,在花朵开放过程中花香相关转录因子JsMYB305、JsMYB86、JsMYB108的表达水平提高,JsMYC2的表达水平降低,而基因JsbHLH13的表达水平提高。研究结果可为施加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提高茉莉花香气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卷丹珠芽萌发的组织学观察
    张莉颖, 冉江苗, 国悦伊, 李婧实, 东方阳, 郭学民
    2022, 51(4): 248-255.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2.04.002
    摘要 ( )   PDF(400KB) ( )  
    以卷丹(Lilium laneifolium)珠芽为试材,采用野外调查法、石蜡切片法、徒手切片法、离析法,观察珠芽各部分形态和结构,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片鳞叶的花青素和光合色素含量,为其珠芽繁殖生物学研究提供资料。结果表明,珠芽由鳞叶、鳞茎和不定根构成,鳞叶外表皮细胞具有发达的角质层,外表皮内侧1~2层叶肉细胞含有花青素;叶肉细胞含绿色造粉体,第1~3片鳞叶基部的绿色造粉体向不定根伸长方向集中分布,鳞叶色素含量由外至内逐渐降低;鳞叶维管束为外韧维管束。鳞茎主要由皮层和维管柱构成,鳞茎上端包括顶端分生组织和芽鞘,在下端细胞部分发生程序性死亡,但未发现类似叶片脱落时叶柄基部出现的离层结构。不定根起源于第2片鳞叶基部环生的鳞茎皮层细胞,不定根与周围鳞叶组织分离。在珠芽萌发过程中鳞叶的物质供给出现分化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山茶属6种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的耐热性分析
    谢德志, 马红岩, 赖武婷, 张慧琳, 袁富坚, 钱银兰
    2022, 51(4): 256-263.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2.04.003
    摘要 ( )   PDF(289KB) ( )  
    通过石蜡切片观察6种山茶属(Camellia)植物叶片的解剖结构,应用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对叶片组织结构相关指标进行筛选,进一步采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6种山茶属植物的耐热性。结果表明,6种山茶属植物的叶片均为异面叶,上下表皮均由一层排列紧密的细胞组成,叶肉组织中含有结晶体和不规则的石细胞,栅栏组织由1~3层长圆柱状细胞组成,含有大量叶绿体。影响6种山茶属植物耐热性的主要指标为叶片总厚度、栅栏组织/海绵组织、角质层厚度、组织疏松度。6种山茶属植物耐热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大果南山茶(C. semiserrata var. magnocarpa)、莽山红山茶(C. mongshanica)、石果红山茶(C. mairei var. lapidea)、长尾毛蕊茶(C. caudata)、东南山茶(C. edithae)、红皮糙果茶(C. crapnelliana);按耐热性可分为3类,大果南山茶为耐热型,莽山红山茶为中耐热型,其他4种为低耐热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生态与资源分类
    广州市花都城区绿地土壤肥力与重金属污染分析
    赖武婷, 马红岩, 任雄业, 朱自飘, 卢秋艳, 袁富坚, 冼纳怀
    2022, 51(4): 264-271.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2.04.004
    摘要 ( )   PDF(385KB) ( )  
    在对广州市花都城区绿地土壤取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等对其土壤肥力和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揭示花都城区绿地土壤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花都城区绿地土壤容重变幅在1.25~1.75 g·cm–3之间,孔隙度变幅在30.81%~47.42%之间,pH在6.16~7.68之间,有机质含量在四级及以下标准,严重缺乏氮素和磷素。不同绿地类型中,厂区路旁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最严重,其次为主干道两侧绿地;研究区As污染最严重,Pb次之,未受Zn污染,存在不同程度的Cu、Cd、Cr、Ni、Hg污染。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与全钾、碱解氮含量极显著相关,有机质与全氮极显著相关,全氮、全磷分别与碱解氮、有效磷显著正相关,全钾与碱解氮显著负相关;重金属元素中,Cu与Zn、Cr、Ni极显著相关,Zn与Cu、Pb、Cd、Cr、Ni极显著相关,Pb与Zn、Cd极显著相关,Cr与Cu、Zn、Ni极显著相关,As和Hg与其他重金属元素均无显著相关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珠海一号”高光谱遥感影像的薇甘菊入侵监测
    杨 禄, 蒋晓华, 常文涛, 李先怡
    2022, 51(4): 272-281.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2.04.005
    摘要 ( )   PDF(556KB) ( )  
    采用“珠海一号”卫星高光谱遥感影像,结合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地面光谱数据,利用决策树分层分类提取方法,实现大范围薇甘菊入侵信息识别提取。结果表明,“珠海一号”OHS高光谱数据能准确反映薇甘菊精细光谱特征;在OHS高光谱数据的32个波段中,Band13 (665 nm)、Band22 (780 nm)、Band25 (833 nm)、Band26 (850 nm)、Band27 (865 nm)、Band28 (880 nm)是识别提取薇甘菊的最佳波段;利用OHS高光谱数据监测薇甘菊分布提取精度达82.6 %,可满足薇甘菊入侵监测日常业务需要,为薇甘菊精准防治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东韶关市公益林乔木层碳密度和碳储量研究
    黄华蓉
    2022, 51(4): 282-287.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2.04.006
    摘要 ( )   PDF(365KB) ( )  
    对韶关市公益林乔木层的优势树种和龄组的碳储量、碳密度和碳汇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韶关公益林乔木林碳储量为190.06 Tg,固碳总量优势树种以阔叶林为主,龄组以中幼林为主;平均碳密度为34.73 t·hm–2,随着龄组增加,树种的碳密度普遍呈增加趋势;公益林乔木林碳汇量为 23.90 万t·a–1,以中幼林的碳汇为主。提高阔叶林和中幼龄树种的单位面积蓄积量,是增加公益林有机碳储量和碳汇功能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湘西地区军事本草植物资源研究(Ⅱ)治疗创伤药用植物调查分析
    廖智慧, 廖丽秀, 邱李湘, 何先玉, 陈功锡
    2022, 51(4): 288-298.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2.04.007
    摘要 ( )   PDF(446KB) ( )  
    通过对湘西地区治疗创伤药用植物调查分析,进一步了解该地区军事本草植物资源状况。采用野外实地调查、标本采集与鉴定、文献查阅等方法对其军事本草治疗创伤药用植物资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军事本草治疗创伤药用植物共有348种,隶属110科228属,以菊科、豆科、唇形科及凤尾蕨属(Pteris)、酸模属(Rumex)、卷柏属(Selaginella)等为优势科属。生活习性以草本为主,生境分布以山坡为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科以世界分布为主,属以泛热带分布为主,种以中国特有分布和东亚分布为主。水平分布南北部具有一定差异,垂直分布在海拔500~1000 m范围内军事本草治疗创伤药用植物分布最多。主要功能分为治疗烧烫伤、止血、治疗跌打损伤三类,化学成分主要为萜类化合物、苷类化合物、甾类化合物。针对创伤治疗,药用植物的应用方法以外敷和内服为主,其次是煎水或泡酒。药用部位以全草和根茎为主。湘西地区军事本草治疗创伤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应注重开发利用与保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西东南部东江源区森林维管植物区系
    林杰妤, 曾思金, 李文斌, 陈蕾伊, 唐光大
    2022, 51(4): 299-305.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2.04.008
    摘要 ( )   PDF(370KB) ( )  
    于2009~2016年对江西东江源区主要山脉的森林植物开展持续调查,采集维管植物标本2402号,结合文献资料,整理出该区域维管植物名录,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记录维管植物1286种,隶属于190科640属。其中,蕨类植物35科65属134种,裸子植物6科8属9种,被子植物149科567属1143种;种类最丰富的科有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蔷薇科(Rosaceae);乔木层优势科有樟科(Lauraceae)、壳斗科(Fagaceae)、杜英科(Elaeocarp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山茶科(Theaceae)等,以泛热带分布类型所占比例最高(扣除世界分布的28.42%);属的区系成分以泛热带分布及其变型为主,占扣除世界分布的29.26%,热带亚洲分布及其相关类型的成分也较高。维管植物区系成分与东江源区所处纬度带较吻合,但热带和泛热带成分相对较高,可能与东南部暖湿气流及其东南沿海植物沿北迁徙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垂直分布格局
    康 宁, 刘彩琴, 张 粤, 刘 欣, 陶 君, 陈 羽, 张运玲, 黄运梅, 李廷章, 李玉玲, 唐光大
    2022, 51(4): 306-312.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2.04.009
    摘要 ( )   PDF(545KB) ( )  
    于2019~2022年对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兰科植物进行专项调查,记录兰科植物种类、数量、生活型、海拔、生境等信息,分析保护区内兰科植物的垂直分布格局,并根据《广东高等植物红色名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对各海拔高度兰花濒危等级的物种数量进行统计。结果显示:(1) 实地记录兰科植物33属48种,多数种类种群数量较少;(2) 随着海拔上升,各海拔梯度的兰科植物总种数和不同生活型的种数均呈现“中间高度膨胀型”分布特点,峰值在中低海拔区域;(3) 濒危物种主要集中在海拔200~500 m区间;(4) 相邻海拔段的兰科植物种类相似性系数较高,垂直梯度差异越大,相似性系数越小。低海拔地区可能由于人为干扰频繁,兰科植物物种多样性较低;中海拔物种多样性最丰富;高海拔地区生长环境较苛刻,物种数量较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厦门地区冬季观果与观花植物及其园林应用分析
    应梦云, 施建羽
    2022, 51(4): 313-319.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2.04.010
    摘要 ( )   PDF(597KB) ( )  
    通过实地调查,对厦门地区冬季观果和观花园林植物进行统计,分析其生活型、观赏特征、色彩和应用频度。结果表明,厦门冬季具有观赏价值的观果植物有20科22属25种(含种下等级),观花植物有33科51属63种(含种下等级)。厦门冬季观果植物以常绿乔木、灌木为主,果色以红色系为主,高应用频率的观果植物优势不明显;观花植物以乔木为主,花色以红色系、黄色系为主,高应用频率的观花植物优势明显,开花呈衬式花相的种类占多数。厦门冬季观果与观花植物资源较为丰富,但冬季表现较好的观果种类较少,而一些表现较好的植物未普遍应用,植物景观营造不合理,针对此问题提出改善厦门冬季植物配置的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东省种子植物分布新资料(三)
    林 敏, 邓理骥, 郭剑强, 廖丽娟, 廖文波, 凡 强
    2022, 51(4): 320-324.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2.04.011
    摘要 ( )   PDF(263KB) ( )  
    报道广东省种子植物分布新记录 5 种,即土佐景天(Sedum tosaense Makino.)、浙江木蓝(Indigofera parkesii Craib)、墙草(Parietaria micrantha Ledeb.)、寻乌阴山荠[Yinshania sinuata subsp. qianwuensis (Y. H. Zhang) Al-Shehbaz et al.]和浙江乳突果[Biondia microcentra (Tsiang) P. T. Li],其中墙草属(Parietaria L.)为新分布属,均发现于广东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记录的发现丰富了广东省种子植物种质资源,同时为丹霞山的植物多样性与区系发生研究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东省苔藓植物分布新记录
    刘蔚秋, 张 力, 张应明, 钟淑婷, 周晓杭, 刘晋晖, 左 勤, 栾福臣
    2022, 51(4): 325-33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2.04.012
    摘要 ( )   PDF(326KB) ( )  
    对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进行全面的标本采集并鉴定,发现6个广东新记录物种,分别为拟网藓[Syrrhopodon parasiticus (Sw. ex Brid.) Besch.]、拟透明凤尾藓(Fissidens bogoriensis M. Fleisch.)、微形凤尾藓东亚亚种[Fissidens closteri?subsp.?kiusiuensis (Sakurai) Z. Iwats.]、无边匐灯藓[Plagiomnium elimbatum?(M. Fleisch.) T. Kop.]、异叶小羽藓[Haplocladium larminatii (Broth. et Par.) Broth.]和东亚小羽藓[Haplocladium strictulum (Card.) Reim.]。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