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郭祥泉,洪伟,吴承祯,朱会芸,赵娟娟. 电导率与极端低温分布在闽中桉树引种决策上的研究[J]. 热带与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8,16(4): 328—333.
[2] 郭祥泉. 邓恩桉栽培学[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5: 207—247.
[3] 沈熙环. 澳大利亚的林木遗传改良工作[J]. 世界林业研究, 1996(6): 51—55.
[4] 马常耕. 国外针叶树种间杂交研究进展[J]. 世界林业研究, 1997(3): 9—17.
[5] 杨章旗. 我国南方松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J]. 广西林业科学, 200l,30(4): 283—285.
[6] 黄永权,赵奋成. 广东湿加松良种选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 福建林业科技, 2007,34(1): 158—163.
[7] 李宪政,赵奋成. 湿地松与加勒比松杂种第一代生长研究初报[J]. 广东林业科技, 1999,15(1): 1—7.
[8] 林能庆. 11年生湿加松子代测定林分析及选择[J]. 福建林业科技, 2011,38(4): 30—34.
[9] 赵奋成,张应中,李福明,钟岁英,刘宏杰,黄永权. 湿地松×加勒比松F1杂种的扦插苗与实生苗木早期生长比较[J]. 林业科学研究, 2005,18(3): 325—330.
[10] 蓝贺胜,李树忠,吴炜. F2代湿加松和火炬松引种试验林早期生长分析[J]. 林业科技开发, 2008,22(5): 61—62.
[11] 郭祥泉,洪伟,吴承祯,洪滔,林晗. “t”检验法则在闽北抗寒-速生邓恩桉优株筛选的应用[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9,15(3): 385—389.
[12] 洪伟,吴承祯. 试验设计与分析[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7—90.
[13] 梁一池. 树木育种原理与方法[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8: 98—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