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林学院. 树木学[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0.
[2] 郑万钧. 中国树木志[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3.
[3] 傅立国,金鉴明. 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1.
[4] 黎云昆. 论我国珍贵用材树种资源的培育[J]. 绿色中国, 2005(8): 24—28.
[5] 李志辉,李柏海,祁承经,喻勋林,吴毅. 我国南方珍贵用材树种资源的重要性及其发展策略[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2,32(11): 1—8.
[6] 周宗瑞,李庸禄. 桢楠人工栽培技术试验研究[J]. 湖南林业科技, 1990(1): 11—14.
[7] 吴载璋,陈绍栓. 光照条件对楠木人工林生长的影响[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4,24(4): 371—373.
[8] 宋金聪. 人工楠木林分结构及生长状况分析[J]. 福建农业科技, 2006(4): 73—75.
[9] 任承辉,阮传成. 尤溪楠木林分叶面积指数的研究[J]. 福建林学院学报, 1990,10(1): 67—71.
[10] 葛永金,刘跃钧,高伟,徐必,高月庭,倪荣新. 不同光照强度下楠木属3个树种苗木的形态响应与适应[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4,36(1): 109—114.
[11] 刘宝,陈存及,林思祖,陈东阳. 不同密度闽楠苗木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竞争的定量分析[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13,33(2): 119—123.
[12] 李生文. 闽楠不同培育模式的综合评价[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3,25(S1): 100—103.
[13] 楚秀丽,刘青华,范辉华,王生华,陈柳英,周志春. 不同生境、造林模式闽楠人工林生长及林分分化[J]. 林业科学研究, 2014,36(1): 115—121.
[14] 王文意. 早期在杉木伴生下的闽楠人工林生长规律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 2009,36(4): 30—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