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 福建植物志(第1卷)[M].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
[2]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3卷第1分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 219—220.
[3] 严岳鸿,张宪春,马克平. 中国蕨类植物多样性与地理分布[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 19—22.
[4] 周喜乐,张宪春,孙久琼,严岳鸿. 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多样性与地理分布[J]. 生物多样性, 2016,24(1): 102—107.
[5] Wu Z Y, Raven P H. Flora of China (Vol. 2-3)[M]. Beijing: Science Press & St. Louis: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 2013.
[6] 王小夏,林木木,邱春风,郭志贞. 福建蕨类植物新资料[J]. 西北植物学报, 2009,29(4): 829—831.
[7] 钟益鑫. 福建蕨类植物新纪录[J]. 绿色科技, 2001(11): 42.
[8] 顾珏峰,商辉,陈彬,吴锦平,戴锡玲,严岳鸿. 福建省石松类植物和蕨类植物分布新纪录[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4,24(1): 116—118.
[9] 吴兆洪. 广东植物志(第7卷)[M].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6: 130.
[10] 陈焕镛. 海南植物志(第1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4: 85—88.
[11] 成晓,武素功,陆树刚. 云南植物志(第21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327—328.
[12] The Pteridophyte Phylogeny Group. A community-derived classification for extant lycophytes and ferns[J].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2016,54(6): 563—603.
[13] 李添进,周锦超,吴兆洪. 香港植物志: 蕨类植物门[M]. 香港: 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 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