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 142.
[2]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 282–283.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第5册)[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971.
[4] 张成川,赵颖飞,宋剑峰. 当归与其掺杂品独活的鉴别[J]. 海峡药学, 2009,21(11): 103–104.
[5] 肖吉元,杨扶德,罗文蓉. 当归与欧当归的鉴定学比较研究[J]. 西部中医药, 2012,25(8): 32–35.
[6] 杨俭,胡彦军. 当归、欧当归、独活的鉴别[J]. 中外健康文摘, 2011,8(3): 387–388.
[7] 王翰华,胡双丰. 当归及其常见伪品东当归和欧当归的鉴别[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1(5): 4–5.
[8] 袁久荣. 中药鉴别紫外谱线组法及应用[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82–86.
[9] 张嘉铖,王晓燕,刘辰,李峰,刘杨,冯甜甜,冯帅. 连翘药材的紫外谱线组法鉴别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18,29(11): 2676–2680.
[10] 莫毛燕,杨宇萍,黄绮韵,王淑美,孟江. 山楂及其炭品紫外谱线组法鉴别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16,27(6): 1405–1407.
[11] 王楠楠,王爱武,赫清雪. 常用雷公藤制剂的紫外谱线组分析[J]. 医药导报, 2012,31(7): 879–8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