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志云, 马红岩, 王玲, 李东文, 谢德志, 莫羡, 孔达卿. 广东中山市薇甘菊地理分布及适生区预测[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1, 50(3): 222–226.
[2] 罗伟聪, 黄勇, 王佳嵩. 珠三角地区园林苗圃中薇甘菊治理方法研究[J]. 现代园艺, 2021, 44(8): 8–10.
[3] 郑亚萍, 余涵霞, 张昕宇, 欧巧菁, 岳茂峰, 李伟华. 薇甘菊化感物质对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及其化感利己作用[J]. 生物安全学报, 2021, 30(2): 110–119.
[4] Sun F, Ou Q J, Yu H X, Li N, Peng C L. The invasive plant Mikania micrantha affects the soil foodweb and plant-soil nutrient contents in orchards[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19, 139: 107630 .
[5] 毛子龙, 赖梅东, 赵振业, 杨小毛. 薇甘菊入侵对深圳湾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11, 20(12): 1813–1818.
[6] 王瑞瑞, 李怡燃, 石伟, 段芸杉, 陈兴旺. 基于LiDAR和DOM数据的薇甘菊自动识别与分布预测[J]. 农业机械学报, 2021, 52(11): 263–270.
[7] 肖辉. 广东省南山森林公园薇甘菊监测与防治研究[J]. 乡村科技, 2018(35): 65–66.
[8] 刘彦君, 张贵, 王潇, 周璀, 杨志高, 吴鑫, 张娟. 基于无人机高光谱影像波段选择的薇甘菊分类[J]. 测绘通报, 2020(4): 34–39, 52.
[9] 柳帅, 林辉, 孙华, 陈利. 基于Pleiades-1卫星数据薇甘菊信息提取[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4, 34(11): 116–119.
[10] 马云强, 刘雪莲, 刘梦盈, 石雷, 张忠和, 赵宁. 基于高光谱成像的不同花期薇甘菊特征分析及监测模型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2): 290–298.
[11] 黄亦其, 李婕, 赵建晔, 杨睿, 李岩舟, 孙中宇, 乔曦. 基于BP神经网络对薇甘菊预处理方法的选取[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 48(5): 246–249, 269.
[12] 王潇. 薇甘菊的高光谱特征研究[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9: 85.
[13] 孙中宇, 荆文龙, 乔曦, 杨龙. 基于无人机遥感的盛花期薇甘菊爆发点识别与监测[J]. 热带地理, 2019, 39(4): 482–491.
[14] QIAO X, LI Y Z, SU G Y, TIAN H K, ZHANG S, SUN Z Y, YANG L, WAN F H, QIAN W Q. Mmnet: Identifying Micrantha micrantha Kunth in the wild via a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J]. 农业科学学报(英文版), 2020(5): 1292–1300.
[15] 刘雪莲, 石雷, 李宇宸, 刘梦盈, 姚俊, 马云强, 杨绪兵. 基于无人机高光谱影像的薇甘菊分布提取研究——以云南德宏州为例[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21, 29(6): 579–588.
[16] Zhang Q L, Zhai J J, Chen G X, Lin W, Peng C L. The changing distribution of anthocyanin in Mikania micrantha leaves as an adaption to low-temperature environments[J]. Plants, 2019, 8(11): 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