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潘瑞炽, 董愚得. 植物生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322–328.
[2] 郑宇, 何天友, 陈凌艳, 陈礼光, 荣俊冬, 郑郁善. 高温胁迫下西洋杜鹃的生理响应及耐热性[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12, 32(4): 326–335.
[3] 聂超仁, 高澜, 涂继红, 徐慧, 王青华, 章晓琴. 12个樱花新品种的耐热性研究[J]. 湖北林业科技, 2022, 51(1): 18–23.
[4] 胡娜, 张国新. 4种我国原生种樱花耐热性初探[J]. 中国园艺文摘, 2018(2): 22–23.
[5] 许学洪, 曾珠, 严冯权. 热带北缘地区樱花引种试验小结[J]. 山东林业科技, 2016, 46(4): 31–34.
[6] 洪志猛, 罗美娟. 台湾引进的优良樱花品种及生长适宜性调查[J]. 福建林业, 2019(5): 18–21.
[7] 孔祥生, 易现峰. 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30–239.
[8] 高俊风.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42–143.
[9] 王学奎.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8–281.
[10] 萧浪涛, 王三根. 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103–107.
[11] 周广生, 梅方竹, 周竹青, 朱旭彤. 小麦不同品种(系)耐湿性的综合评价[J]. 生物数学学报, 2003, 18(1): 98–104.
[12] 蒋瑶, 陈文波, 黄江中, 陈其兵. 高温胁迫对野生湖北百合生理指标的影响[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9, 34(1): 62–68.
[13] 王凯红, 刘向平, 张乐华, 凌家慧, 李立. 5种杜鹃幼苗对高温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及耐热性综合评价[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1, 20(3): 29–35.
[14] 赵丽丽, 王普昶, 陈超, 马林. 高温胁迫下百脉根生理生化响应及耐热性评价[J]. 草业科学, 2013, 30(12): 2018–2023.
[15] 王译, 韩莹琰, 郝敬虹, 刘超杰, 范双喜. 褪黑素对高温胁迫下生菜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J].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2, 37 (2): 45–49.
[16] 朱琳, 芦建国. 干旱胁迫对夏蜡梅幼苗生理特征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9(2): 179–182.
[17] 陈丽花, 王朝英, 谢英赞, 马立辉, 刘杨. 矾根“草莓漩涡”对高温胁迫的生长及生理响应[J]. 林业调查规划, 2020, 45 (1): 141–149.
[18] 罗孟容, 梁文斌, 杨艳, 汤玉喜, 黎蕾, 李永进, 张金贵. 干旱胁迫对栀子光合作用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J]. 经济林研究, 2021, 39(3): 165–174.
[19] 刘媛媛, 滕中华, 王三根, 何光华. 高温胁迫对水稻可溶性糖及膜保护酶的影响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0(2): 59–63.
[20] 赵森, 于江辉, 肖国樱. 高温胁迫对爪哇稻剑叶光合特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13(1): 110–115.
[21] 郑甲成, 刘婷, 杜莹莹. 高温胁迫下TaERECTA基因对小麦幼苗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8, 53( 3): 64–69.
[22] 杨炜茹, 张启翔, 孙明. 高温胁迫对岷江百合幼苗耐热指数和理化特性的影响[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31(1): 51–54.
[23] 汤日圣, 郑建初, 陈留根, 张大栋, 金之庆, 童红玉. 高温对杂交水稻籽粒灌浆和剑叶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J].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2005, 31(6): 657–6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