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徽植物志协作组. 安徽植物志(第2卷) [M].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137–187.
[2] 安徽植物志协作组. 安徽植物志(第3卷) [M].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548–558.
[3] 安徽植物志协作组. 安徽植物志(第5卷) [M].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380–516.
[4]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25卷第1分册)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1–209.
[5]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50卷第2分册)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 132–138.
[6]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 (第26卷)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6: 20–36.
[7]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53卷第2分册)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27–133.
[8]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11卷)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1: 1–235.
[9] Wu Z Y, Raven P H. Flora of China (Vol. 5)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St. Louis: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 2003: 277–350.
[10] Wu Z Y, Raven P H. Flora of China (Vol. 13)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St. Louis: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 2007: 400–427.
[11] Wu Z Y, Raven P H. Flora of China (Vol. 23)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St. Louis: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 2010: 164–461.
[12] 何家庆, 董金廷, 章旭东. 安徽植物增补及地理新分布[J]. 植物研究, 1995, 15(2): 191–194.
[13] 何家庆. 安徽植物增补及地理新分布II[J]. 植物研究, 1996, 16 (1): 51–56.
[14] 何家庆. 湖北、河南、安徽三省大别山区地理新分布植物[J]. 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6, 14 (4): 373–376.
[15] 何云核, 王业中. 安徽植物地理分布新记录[J]. 植物研究, 2001, 21(2): 340–343.
[16] 洪欣, 刘坤, 李中林, 王鸥文, 周守标. 安徽省植物新分布[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6 (5): 476–479.
[17] 黄成林, 叶志琪. 安徽植物分布新纪录[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1995, 22(3): 317–319.
[18] 刘鹤龄, 程铭恩, 彭代银. 安徽药用植物分布新记录[J]. 中国中药杂志, 2016, 41(7): 1358–1360.
[19] 刘想晴, 程旺兴, 赵宝林, 李欢欢, 王元媛, 高韵. 安徽种子植物分布新记录[J]. 种子, 2020, 39(3): 61–62.
[20] 田自强, 董金廷, 陈玥, 苏东. 安徽种子植物增补及地理新分布(三)[J]. 植物研究, 2001, 21(3): 356–359.
[21] 王琼, 刘守金, 汪宁, 鲁宏明, 胡宗群, 刘想晴. 安徽省新分布植物[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3, 42(4): 353–354.
[22] 徐庆, 李旸, 潘云芬, 邵建章, 于英茹, 方建民. 安徽湿地植物的一个新分布科和3个新分布种[J]. 林业科学研究, 2010, 23(3): 440–442.
[23] 徐庆, 潘云芬, 程元启, 邵建章. 两种湿地草本植物在安徽的新分布[J].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08, 4(4): 16–17.
[24] 徐涛, 覃月健, 杨正阳, 刘鹤龄, 倪味咏, 钱慧敏, 宋向文, 戴军, 韩邦兴, 彭华胜. 安徽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6种药用植物地理分布新记录[J]. 皖西学院学报, 2022, 38(5): 13–16.
[25] 张光富. 安徽植物区系新资料(1)[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2: 112.
[26] 张虹, 刘毅, 徐静兰, 王琼, 李慧慧, 柏芝兰, 刘守金. 安徽3种维管植物新记录[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0, 49(5): 404–4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