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4年, 第5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08-30
    上一期   

    研究论文
    综述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论文
    中国稠李亚属地理分布特征分析
    鲍子禹, 叶 强, 李 薇, 崔诗欣, 羊海军
    2024, 53(4): 285-296.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4.001
    摘要 ( )   PDF(5301KB) ( )  
    稠李亚属Subgenus Padus (Mill.) A. Gray隶属于蔷薇科李亚科广义李属Prunus Linn.,主要分布在北温带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区,共有26种,中国有17种。基于地理分布和气候带区域差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 从水平分布看,稠李亚属主要分布在中国亚热带及青藏高原区东南部,即35°N以南,与周边国家及地区的相似性系数介于0.11~0.38,表明横断山脉地区、东喜马拉雅地区是稠李亚属现代分布中心和多样性中心,而华中地区、横断山脉地区是稠李亚属的“避难所”,相关地区对其区系形成、物种演化等具有重要作用。(2) 从垂直分布看,稠李亚属植物分布适宜海拔范围800~4200 m,并在海拔1200~1600 m和2400~2800 m出现两个物种集中分布带。(3) 稠李亚属是东亚植物区系的一部分,但包含有泛北极植物区系成分渗透,地理分布特性有助于该类群物种划分。通过探讨中国稠李亚属植物的现代分布式样及其与周边国家(地区)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其种群演化和现代地理分布格局成因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优良淀粉植物紫玉盘柯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预测
    邵彦清,陈雪仪,吴思霓,张世泓,吴玉芬,李玉玲,何春梅,罗晓莹,林杰妤,唐光大
    2024, 53(4): 297-307.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4.002
    摘要 ( )   PDF(2547KB) ( )  
    研究紫玉盘柯Lithocarpus uvariifolius在中国的潜在分布范围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其栽培引种和保护利用有重要意义。基于紫玉盘柯99个有效分布点和28个环境变量,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模拟其在当前和未来3种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潜在适生区,并探索影响紫玉盘柯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 MaxEnt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紫玉盘柯的潜在分布区域,AUC值为0.988,精度较高。(2) 紫玉盘柯地理分布主要受最冷季度降水量(bio19)、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bio4)、降水量季节性变化(bio15)、海拔(elev)、年均降水量(bio12)的影响,降水量因子的综合贡献率最大,是影响紫玉盘柯分布的关键因素。(3) 当前气候下,紫玉盘柯的适生区总面积为22.63万km2,约占中国陆地面积的2.4%。(4) 未来气候情景下,紫玉盘柯的潜在适生区总面积随气候变化大幅增加,且明显向北向西延伸,有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扩张的趋势。(5) 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紫玉盘柯的分布中心均向西北迁移至广西河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茂兰喀斯特森林小叶兜兰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分析
    余成俊,白 萍,柳华富,陈正仁,莫家伟,姚成林,费仕鹏
    2024, 53(4): 308-314.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4.003
    摘要 ( )   PDF(1538KB) ( )  
    小叶兜兰Paphiopedilum barbigerum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本研究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随机选定8个小叶兜兰居群进行调查,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与死亡率曲线,以及种群动态量化指标,探究种群结构和数量变化。结果表明,茂兰保护区小叶兜兰主要生长在海拔680~800 m区域,坡向选择上分布于东北、东南、西南方向的斜坡,小生境的岩石裸露比例超过70%。种群年龄结构为金字塔形态,呈现出增长型趋势。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Ⅱ型,说明不同年龄级的死亡率趋于一致,显示出种群发展有持续稳定增长的倾向。从种群结构动态的量化指标来看,个体数量动态指数(Vx)均为正值;在无外界干扰的条件下,种群整体的年龄结构动态指数Vpi = 0.502>0,显示出种群整体呈现年龄结构上的正增长动态;种群在受干扰时的年龄结构动态指数Vpi' = 0.024>0,远小于Vpi且趋于零,种群结构趋向于稳定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菰腺忍冬组织培养快繁体系建立及总黄酮与绿原酸含量测定
    何朵秀,张志勇,Chris Rey LITUANAS
    2024, 53(4): 315-324.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4.004
    摘要 ( )   PDF(941KB) ( )  
    菰腺忍冬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本研究首次以菰腺忍冬嫩叶为外植体,建立了其体外快速繁殖和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外植体消毒的最佳时间为8 min;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 + 2,4-D 4.0 mg·L–1 + 蔗糖30 g·L–1,平均诱导率为86.67%;诱导愈伤组织分化为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 + 6-BA 1.0 mg·L–1 + NAA 0.10 mg·L–1 + 蔗糖30 g·L–1,平均发芽率为83.33%。诱导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 + 6-BA 1.5 mg·L–1 + NAA 0.05 mg·L–1 + 蔗糖30 g·L–1,增殖系数为5.42。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1/2 MS + NAA 0.15 mg·L–1 + 活性炭0.3 g·L–1 + 蔗糖15 g·L–1,平均生根率为91.11%。再生植株幼苗在营养土壤培养基中的存活率高达100%。外植体、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中的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分别为1.83%、2.27%、1.33%和2.77%、1.83%、1.74%。本研究为菰腺忍冬再生植株的工业化快速繁殖和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新的见解,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未来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种简便高效的苜蓿半湿扦插繁殖方法
    田代财,胡锦宁,丛丽丽,柴茂峰,王增裕,谢红丽
    2024, 53(4): 325-33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4.005
    摘要 ( )   PDF(1101KB) ( )  
    扦插是良种扩繁及资源保存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自交不亲和、异花授粉的紫花苜蓿来说尤其重要。目前已有的苜蓿扦插方法在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操作复杂、周期较长等问题。本研究依据线粒体调控根再生理论提出了一种简便高效的新型苜蓿扦插方法—半湿法扦插。本实验选取了‘中苜一号’与‘新疆大叶’两种常用紫花苜蓿品种,用保湿材料将插穗覆盖后放置于简易容器中,同时评估了半湿法与水培法扦插下的生根效果及两种扦插方法的差异。结果表明,半湿法扦插在两个不同品种背景下的生根率没有明显差异,生根效率都非常高,第8天生根率超过90%,到第10天接近100%,且显著高于水培扦插。综上所述,半湿法扦插不仅简化了扦插的操作流程,还有效地缩短了生根时间,对苜蓿的扩繁及野外资源采集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行距和密度配置烤烟烟叶颜色量化分析
    周效峰,黄 卉,周文亮,赵振峰,潘恒德,吴 峰,黄衍章,李章海,朱英华
    2024, 53(4): 331-34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4.006
    摘要 ( )   PDF(382KB) ( )  
    为了明确不同行距(R1,110 cm和R2,120 cm)和种植密度(D1,16500株·hm–2和D2,19500株·hm–2)配置对烤烟烟叶颜色的影响,通过色差仪测定各处理初烤烟叶正面和背面颜色参数。结果表明,与R1相比,R2显著降低叶背面明度均匀度值(ΔL1)、红度值(a)和色差均匀度值( (ΔE1)。与D1相比,D2显著提高烟叶明度值(L)、叶尖和叶中的黄度值(b)、黄度差值(Δb)、红度差值(Δa)和叶正面黄度均匀度值(Δb1),显著降低了色相角(H)。行距和种植密度互作中,R2D2的L显著高于R1D1。R1D1叶正面a显著高于R1D2,R1D2的Δa显著低于其他处理。R1D1和R1D2的Δb著低于R2D2,R1D1的Δb1显著低于R2D2。R2D2的叶正面ΔE1显著低于其他处理,R2D1和R2D2叶背面的ΔE1显著低于R1D2。R1D1的H显著高于R1D2和R2D2。由此可见,120 cm行距与种植密度16500株·hm–2的配置有利于百色河谷烟区初烤烟叶的a、b、均匀度和H的提高,促进了该区烟叶高外观质量的形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去顶叶数量与时间对烤烟上部叶产质量的影响
    刘舜旗,张洪霏,柳 强,艾复清
    2024, 53(4): 341-349.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4.007
    摘要 ( )   PDF(372KB) ( )  
    为提高上部叶的可用性,优化烟叶结构,本试验以云烟87上部叶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去顶叶数量与时间对烤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化学成分、物理特性、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 与不去叶相比,去顶叶处理能促进上部叶叶长、叶宽、叶面积的增加。(2) 去顶叶数量与时间均对上等烟率、中上等烟率、杂色烟率、产量有显著影响;不去叶处理的产量、产值最高,打顶时去顶叶3片处理的上等烟率、均价最高。(3) 去顶叶数量与时间均对烟碱、总氮、淀粉、钾离子、糖碱比存在显著影响,其互作效应对烟碱、总氮、总糖、还原糖、氮碱比存在显著影响;不去叶处理的化学成分最协调,中部叶第二炕采收时去顶叶2片次之。(4) 顶叶去除数量仅对厚度、拉力与单叶重存在显著影响,去顶叶时间与互作效应均对物理特性各指标有显著影响,在中部叶第二炕采收时去顶叶能够使物理特性更优。(5) 评吸质量以中部叶第二炕采收时去顶叶2片的综合评价得分最高。综合来看,在中部叶第二炕采收时去顶叶2片有利于上部叶产质量的提高与改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国植物园园艺疗法项目设置研究与启示
    张 桐,程 宇,李同予,赖锦玉,薛滨夏
    2024, 53(4): 350-362.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4.008
    摘要 ( )   PDF(5309KB) ( )  
    植物园园艺疗法项目逐渐成为缓解压力、调节情绪的有效媒介。目前,国内植物园对于园艺疗法项目的设置关注较少,且多集中于植物专类园的感官体验,尚未形成支持园艺疗法项目开展的植物景观环境、园艺活动、后期管理与运维技术等多维度的宏观体系。本文选取美国28个设置园艺疗法项目的植物园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美国植物园的悠久历史及其园艺疗法项目的发展情况;其次,梳理美国植物园园艺疗法项目的应用情况,具体包括感官花园、冥想花园和迷宫花园等康复花园类型,结合园艺实操、健康体验项目、园艺科普与创作等课程开展的园艺活动,并详细阐述园艺疗法场地的后期运维技术支持。最后,总结出营造良好的疗愈环境、设置充满人文关怀的园艺疗法项目、寻求高校或机构的专业合作等植物园园艺疗法项目的运营策略,以期为国内植物园该领域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福建新记录种缘生穴子蕨及其叶绿体基因组分析
    陈章雪,陈 彬,田 敏,黄瑛琳,张 淼,陈炳华
    2024, 53(4): 363-368.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4.009
    摘要 ( )   PDF(2260KB) ( )  
    报道福建省蕨类植物一新记录属—穴子蕨属Prosaptia C. Presl,及新记录种—缘生穴子蕨Prosaptia contigua (G. Forst.) C. Presl.。文中提供了相应的生境与特写图片,凭证标本保存于福建师范大学标本馆(FNU)。在形态鉴定的基础上,基于rbcL和atpB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新记录种与NCBI数据库的缘生穴子蕨为同一物种(BP/PP=93/0.99),为强支持。通过二代高通量全基因组测序,组装和注释了缘生穴子蕨叶绿体基因组,其叶绿体基因组为典型的四分体结构,总长度为148 722 bp,含123个基因(31个tRNA基因、8个rRNA基因和84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研究结果为后续水龙骨科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贵州省兰科植物6种新记录
    费仕鹏,陈正仁,刘绍飞,柳华富,莫家伟,玉 屏,余登利
    2024, 53(4): 369-372.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4.010
    摘要 ( )   PDF(1528KB) ( )  
    报道贵州省兰科植物6种新记录,即柄唇兰Podochilus khasianus Hook. f.、毛药卷瓣兰Bulbophyllum omerandrum Hayata、中越鹤顶兰Phaius tonkinensis (Aver.) Aver.、罗比蝴蝶兰Plalaenopsis lobbii (Rchb. f.) Sweet、文山石仙桃Pholidota wenshanica S. C. Chen et Z. H. Tsi和双点苹兰Pinalia bipunctata (Lindl.) Kuntze。这些兰科植物新记录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贵州省兰科植物的多样性,对今后研究植物区系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海省兰科植物分布新记录4种
    饶文辉, 王美娜, 陈建兵, 张得宁, 李 健, 孔德敏, 吴欣仪, 张 成, 张胜邦
    2024, 53(4): 373-376.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4.011
    摘要 ( )   PDF(9036KB) ( )  
    报道青海野生兰科植物新记录物种4个,即手参Gymnadenia conopsea (L.) R. Br.、花叶对叶兰Neottia puberula var. maculata (Tang & F. T. Wang) S. C. Chen, S. W. Gale & P. J. Cribb、小花舌唇兰Platanthera minutiflora Schltr.、尖药兰Platanthera urceolata (Hook. f.) R. M. Bateman。以上新记录丰富了青海省兰科植物物种多样性,对研究该地区植物区系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数据附录
    安徽省淮河流域植物分布新记录
    董金廷,张润堂,侯学良
    2024, 53(4): 377-38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4.012
    摘要 ( )   PDF(1897KB) ( )  
    经过多年对淮河流域的实地调查,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经鉴定,发现安徽植物新记录4种,分别是柳叶刺蓼Persicaria bungeanum (Turcz.) Nakai ex T. Mori、巴天酸模Rumex patientia L.、种棱粟米草Mollugo verticillata L.和细花丁香蓼Ludwigia perennis L.。每种均给出实地拍摄的照片和物种形态特征描述。凭证标本保存于厦门大学植物标本室(AU)。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铁皮石斛活性成分生物合成与调控多组学研究进展
    刘黎卿,郭迟鸣,施建羽,郭 莺,孟红岩,曾新萍
    2024, 53(4): 381-388.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4.04.013
    摘要 ( )   PDF(374KB) ( )  
    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是兰科石斛属重要的药用植物,富含多糖、生物碱和黄酮等活性代谢产物。植物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调控及积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近年来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以及代谢组等组学技术飞速发展,从转录、转录后、翻译以及表观遗传等不同维度更深入地解析铁皮石斛代谢产物多层次调控网络。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各类组学在铁皮石斛活性成分生物合成与调控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铁皮石斛的分子育种、栽培管理及产业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