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瑞, 刘国顺, 倪国仕, 毕庆文, 杨林波, 甄才红. 种植密度对烤烟不同部位叶片光合特性及其同化物积累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9, 35(12): 2288–2295.
[2] 穰中文, 李思纯, 刘佳, 黎娟, 李强. 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烟田小气候及烟株光合特性的影响[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5(3): 258–263.
[3] 徐晓武, 李静超, 余铭华, 郝东, 邓佳伟, 施恩. 不同种植密度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 2019(1): 12–14,18.
[4] 许娜, 王大海, 杜传印, 杜沙沙, 王晓萌, 张彦, 张玉琴, 吴元华, 管恩森, 石屹. 株距对烟苗生长发育的影响[J]. 浙江农业学报, 2020, 32(8): 1342–1350.
[5] 张海平, 王紫微, 赵晓军, 杨昊霖, 朱海滨, 吕凯. 种植密度对昆明烟区‘云烟87’品质及经济性状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17): 52–55.
[6] 郜军荣, 李满有, 邱雪峰, 高童, 邱鸿涛, 李金英. 不同播种量和行距对宁夏半干旱区燕麦种子产量的影响[J]. 南方农机, 2023, 54(7): 4–8.
[7] 胡坤, 魏林楠, 张书芬, 王建平, 曹金华, 何俊平, 蔡东芳, 文雁成, 赵磊, 王东国, 刘奕孜, 朱家成. 密度及行距配置对‘丰油10号’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7): 39–44.
[8] 李海, 杨如达, 林凤仙, 张翔宇, 梁海燕. 不同行距对黍子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7(1): 68–72.
[9] 解梦凡, 贾海江, 曲远凯, 农世英, 李俊霖, 王杰, 刘力玮, 闫慧峰. 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百色烟区烤烟叶片发育及烟叶产量的影响[J/OL]. 作物杂志, 2023: 1–10. http://kns.cnki. net/kcms/detail/11.1808.s.20230531.1113.002.html.
[10] 毕文荣, 吴永明, 刘彦中, 罗以贵. 不同种植密度对烤烟产质量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5(S1): 1–4.
[11] 贺凌霄, 张谦, 彭玉富, 信俊峰, 薛刚, 孙聚涛. 种植密度、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生长特性及产质量的影响[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0, 41(2): 40–45.
[12] 李海林, 于庆涛, 张光利, 邓小华, 谭蓓, 邹凯, 杨向馗. 种植密度和氮肥及其互作对邵阳烟区稻茬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J]. 作物研究, 2016, 30(4): 417–421.
[13] 周翔, 赵传良, 董建新, 张双祥, 李浩, 朱友军, 梁洪波. 株行距、留叶数对烤烟品种KRK26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J]. 中国烟草科学, 2015, 36(6): 17–22.
[14] 冉霞, 牟兰, 刘仁祥, 肖志达, 张庆民. 贵州典型植烟区烟叶挥发性香气成分与香型风格关系分析[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3, 32(6): 499–505, 509.
[15] 陈治锋, 肖汉乾, 邓小华, 何铭钰, 黄杰, 夏冰, 向铁军, 邓小强, 李武进, 肖艳松. 促根减氮施肥模式对烤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9(1): 12–17.
[16] 邓小华, 向清慧, 刘勇军, 田峰, 彭德元, 王振华, 彭曙光, 张龙辉. 施用改良剂对山地土壤pH和烤烟生长及产质量的效应[J]. 核农学报, 2020, 34(7): 1568–1577.
[17] 程卫国, 李亚斌, 苏燕, 王坚. 不同赋权方法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比分析[J]. 灌溉排水学报, 2019, 38(11): 93–99.
[18] 周铭颖, 江智敏, 丁建冰, 秦凌, 蒋宇丽, 陈琳, 徐均华, 王卫民, 菅攀峰, 王新月, 邓小华. 延迟采收对稻茬烤烟上部叶物理性状的影响[J]. 作物研究, 2022, 36(2): 143–147, 159.
[19] Mohammadi G R, Ghobadi M E, Sheikheh-Poor S. Phosphate biofertilizer, row spacing and plant density effects on corn (Zea mays L.) yield and weed growth [J].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2, 3(4): 425–429.
[20] 高英波, 陶洪斌, 黄收兵, 田北京, 王丽君, 李芸, 任建宏, 王璞. 密植和行距配置对夏玉米群体光分布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5, 20(6): 9–15.
[21] 李杨, 吴元华, 管恩森, 王大海, 王晓琳, 孙延国, 石屹, 王程栋, 张彦. 田间烟草株型和叶片光合功能对密植的适应机制[J]. 江苏农业科学, 2022, 50(10): 58–66.
[22] 张林, 祖朝龙, 解莹莹, 徐经年, 刘碧荣, 季学军, 程昌合, 沈嘉. 行向与行距对烟田水、温和光照条件及烤烟生长的影响[J]. 中国烟草科学, 2013, 34(5): 7–12.
[23] 殷复伟, 王文鑫, 谷淑波, 王东. 株行距配置对宽幅播种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18, 38(6): 710–717.
[24] 王成才, 李焕. 对解决部位比例失调与多产中部叶上等烟技术的商榷[J]. 中国烟草, 1994(3): 12–16.
[25] 管赛赛, 于晓娜, 宗胜杰, 李志鹏, 黄维知, 曹学鸿, 范业晨, 叶协锋. 行株距配置对‘云烟97’农艺性状、化学成分和经济性状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6): 79–83.
[26] 刘兰芬, 单雪华, 黄银章, 詹良, 范才银, 曾惠宇, 唐新柱, 李迪秦. 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对烤烟生长发育及经济性状的影响[J]. 作物研究, 2016, 30(1): 50–53.
[27] 郭宁, 严玛丽, 邵兰军, 周立非, 陈泽鹏, 黄浩, 曾繁东. 播期与密度对烤烟群体光合生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5, 30(5): 153–160.
[28] 张广富, 赵铭钦, 王冬, 赵进恒, 叶金果, 拓阳阳. 不同种植密度烤烟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与生理生态因子的关系[J]. 中国烟草学报, 2011, 17(1): 54–61.
[29] 李莞晴, 付茂辉, 贺国强, 唐婷婷, 张锴, 申洪涛, 王艳芳, 刘领. 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对烤烟品种龙江911生长、光合特性及产质量的影响[J]. 浙江农业科学, 2023, 64(5): 1251–1257.
[30] 夏志林, 芶剑渝, 刘京, 韩孟材, 牟静, 沈子霞, 孟源, 李章海, 武丽, 朱英华. 种植密度与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 2017, 45(3): 62–66.
[31] 邓小华, 肖志君, 齐永杰, 罗建钦, 徐文兵, 黄崇峻, 黄聪光, 李宏光, 王生才. 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及其互作对湘南稻茬烤烟经济性状的效应[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42(3): 274–2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