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夙侠, 王亮生, 舒庆艳, 苏明华, 黄青云, 张文惠, 刘公社. 三角梅属植物的生物学研究进展[J]. 植物学通报, 2008, 25(4): 483–490.
[2] 田高飞, 焦航, 段嵩岚, 吴艳芳, 陈莹, 闫淑君. 三角梅属(Bougainvillea)研究进展[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18(2): 248–254.
[3] 李冬. 三角梅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 现代园艺, 2016, 5(10): 125–126.
[4] 雷江丽. 簕杜鹃种植与养护技术[J]. 中国花卉园艺, 2023(2): 38–43.
[5] 罗炘武, 尹婷辉, 郑卫国, 雷江丽, 郑建汀, 宫彦章. 不同控水方式对簕杜鹃开花的影响[J]. 北方园艺, 2022(9): 67–73.
[6] 沈甲诚, 焦越佳, 张可可, 何穗华, 金雨晴. 簕杜鹃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热带作物学报, 2022, 43(9): 1801–1811.
[7] 王春春, 谢利娟, 韩蕾, 王定跃, 张华. 干旱处理对不同品种簕杜鹃光合特性的影响[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8, 38(4): 70–75.
[8] 金爱芳, 叶康, 陈夕雨, 罗卷, 张颖, 胡永红. 基于BIB-LCJ法的芍药花境植物配植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8, 33(2): 231–237.
[9] 熊亚运, 刘燕. 北京市郁金香花展景观美景度评价[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5, 30(6): 261–265.
[10] 王雁, 陈鑫峰. 心理物理学方法在国外森林景观评价中的应用[J]. 林业科学, 1999, 35(5): 110–117.
[11] 杨书豪, 谷晓萍, 陈珂, 董凤丽, 张利岗, 贾翔. 国内景观评价中SBE方法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 西部林业科学, 2019, 48(3): 148–156.
[12] 徐伟振, 张艳钦, 王心怡, 刘凡, 兰宇翔, 傅伟聪, 董建文. 基于SBE和BIB-LCJ下的城市滨水景观影响因素分析——以莆田市仙游县木兰溪为例[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2, 49(1): 62–68.
[13] 周璞, 王瑞辉, 周阳超, 符伟男, 钟呈, 周义罡, 李胜君. 基于SBE法的杜鹃景观质量评价[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7, 32(5): 289–293,305.
[14] 钟姝, 赵曜, 李雄, 姚朋. 基于SBE法的北京植物园月季园植物组群美学评价[J]. 中国城市林业, 2020, 18(1): 66–70.
[15] 赵秋月, 刘健, 余坤勇, 艾婧文, 上官莎逸, 项佳, 林月彬. 基于SBE法和植物组合色彩量化分析的公园植物配置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8, 33(5): 245–251.
[16] 苏雪痕.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2.
[17] Clouston B. 风景园林植物配置[M]. 陈自新, 许慈安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18] 芦建国, 李舒仪. 公园植物景观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3(6): 139–142.
[19] 唐晶晶, 姚崇怀. 植景设计视角下的植物绿色空间美景度数量化模型[J]. 中国园林, 2020, 36(8): 124–128.
[20] 黄涛, 祝遵凌. 三角梅属植物的资源及应用研究进展[J]. 分子植物育种, 2023, 21(10): 3439–3449.
[21] 翁向英, 叶如光, 刘明金, 黄锡江, 张信思, 宋洁, 吴苏洋, 陈馨怡, 苏晓琳, 张九春, 罗婷婷. 中国簕杜鹃产业现状分析与展望[J]. 中国花卉园艺, 2022(2): 6–29.
[22] 张建国, 王震. 德清县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景观美景度评价[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7, 34(1): 145–151.
[23] 翁殊斐, 朱锦心, 苏志尧, 袁喆, 郜春丽. 岭南地区滨水绿地植物景观质量评价[J]. 林业科学, 2017, 53(1): 20–27.
[24] 王晶, 徐新泉, 张建国. 基于SBE法的湖州长田漾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评价研究[J]. 自然保护地, 2022, 2(4): 91–99.
[25] 董建文, 廖艳梅, 许贤书, 章志都, 王婷婷. 秋季观赏植物单株美景度评价[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0, 38(3): 42–46.
[26] 章志都, 徐程扬, 龚岚, 蔡宝军, 李翠翠, 黄广远, 李波. 基于SBE法的北京市郊野公园绿地结构质量评价技术[J]. 林业科学, 2011, 47(8): 53–60.
[27] 段敏杰, 王月容, 谢军飞, 郭佳. 基于美景度评价法的北京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美学质量评价[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8, 18(26): 45–52.
[28] 税寒秋, 尹若西, 尹蓝静, 廖晨阳, 罗言云. 基于美景度评价的多肉植物室外景观评价模型构建[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6(1): 182–188.
[29] 王巧良, 王圣杰, 史琰, 车衎晨, 包志毅. 杭州城区绿墙植物景观调查与公众视觉审美评价[J]. 河南农业科学, 2020, 49(5): 134–142.
[30] 尹旭, 张迪, 林书航, 林婉奇, 林尹影, 唐科. 基于SBE法与AHP法的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质量评价研究[J].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3, 39(5): 59–71.
[31] Hoyle H, Hitchmough J, Jorgensen A. All about the ‘wow factor’?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esthetics, restorative effect and perceived biodiversity in designed urban planting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7, 164: 109–123.
[32] 宋爱春, 孙玉红, 肖鸿堉, 梁莹, 张楠, 王阔, 郝培尧, 董丽. 北京玉渊潭樱花景观评价模型构建[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5, 30(2): 251–256.
[33] 段艺凡, 李树华. 植物群落景观的观赏形式对人体生理反应的影响[J]. 风景园林, 2022, 29(3): 105–111.
[34] 韩梦梦, 罗炘武, 宫彦章, 郑卫国, 吴泽胜, 林才, 温辛菊. 控水技术结合修剪与施肥对簕杜鹃花期的影响[J].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7(1): 77–84.
[35] 陈国栋, 邱冰, 王浩. 一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评价与修正方法——以长荡湖旅游度假区为例[J]. 中国园林, 2022, 38(2): 3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