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闫克玉, 赵献章. 烟叶分级[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2] 中国技术监督局. GB 2635–92 烤烟[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2.
[3] 王改丽, 甄焕菊, 郑宪滨, 于建军, 李悦, 魏春阳, 胡建军. 西南烟区烤烟表面颜色特征量化分析[J]. 山东农业科学, 2017, 49(5): 30–33.
[4] 任夏, 邱军, 段苏珍, 张忠锋, 丁睿. 色差仪在烤烟烟叶颜色检测中的应用[J]. 江苏农业科学, 2014, 42(7): 335–337.
[5] 李青山, 矫海楠, 王传义, 谭效磊, 张国超, 蒋佳祝, 冯冰, 张玉琴, 徐秀红. 烟叶正背面颜色参数与色素和主要化学成分的关系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44(8): 332–336.
[6] 张军刚, 王永利, 吕国新, 孙福山, 王耀斌, 徐秀红, 王爱华, 张国超, 任杰, 王松峰, 朱佩, 董淑君. 烤烟成熟过程中鲜烟颜色值与色素含量变化及相关分析[J]. 中国烟草科学, 2014, 35(1): 54–60.
[7] 霍开玲, 宋朝鹏, 武圣江, 刘闯, 贺帆, 宫长荣. 不同成熟度烟叶烘烤中颜色值和色素含量的变化[J].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10): 2013–2021.
[8] 张丽英, 鲜兴明, 杨杰, 宋朝鹏, 耿宗泽, 邵惠芳, 黄五星, 许自成. 烘烤过程中烟叶颜色特征参数与色素含量的关系[J]. 烟草科技, 2013, 46(8): 85–90.
[9] 贺帆, 王涛, 王梅, 宫长荣. 烘烤过程中烟叶颜色变化与主要化学成分的关系[J]. 中国烟草学报, 2014, 20(6): 97–102.
[10] 彭新辉, 易建华, 周清明, 黄平俊, 周冀衡. 同部位不同等级烤烟的色泽和化学成分及其关系[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4(1): 39–43.
[11] 张长云, 周淑平, 田晓霞, 程贵敏, 李卫红. 初烤烟叶颜色与化学成分关系分析[J]. 广西农业科学, 2007, 38(6): 621–624.
[12] 徐晓武, 李静超, 余铭华, 郝东, 邓佳伟, 施恩. 不同种植密度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 2019(1): 12–14,18.
[13] 许娜, 王大海, 杜传印, 杜沙沙, 王晓萌, 张彦, 张玉琴, 吴元华, 管恩森, 石屹. 株距对烟苗生长发育的影响[J]. 浙江农业学报, 2020, 32(8): 1342–1350.
[14] 邓小华, 肖志君, 齐永杰, 罗建钦, 徐文兵, 黄崇峻, 黄聪光, 李宏光, 王生才. 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及其互作对湘南稻茬烤烟经济性状的效应[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42(3): 274–279.
[15] 杨景全, 于国锋, 冯媛, 梁爽, 张士强, 于国锋, 冯媛, 郑宏伟, 马林, 马长峰. 初烤烟叶颜色与常规化学成分及感官质量相关性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 2019, 31(5): 79–83.
[16] 李悦, 符云鹏, 甄焕菊, 魏春阳, 胡建军, 王改丽. 烤后烟叶表面颜色特征参数及其与外观质量指标的关系[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7, 51(1): 1–7.
[17] 王浩雅, 王理珉, 张强, 孙力, 田丽梅, 任一鹏. 烟叶的颜色指标与烟叶其他物理指标的相关研究[J]. 烟草工业科技, 2011, 1(1): 114–120.
[18] 梁太波, 张艳玲, 尹启生, 魏春阳, 蔡宪杰, 王建伟, 田雷, 于文明. 山东烤烟烟叶颜色量化分析及与多酚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关系[J]. 烟草科技, 2012(4): 67–71.
[19] 梁洪波, 李念胜, 元建, 刘新民, 孙福山, 申国明, 王丽卿. 烤烟烟叶颜色与内在品质的关系[J]. 中国烟草科学, 2002, 23(1): 9–11.
[20] 过伟民, 尹启生, 魏春阳, 张艳玲, 蔡宪杰, 张仕祥, 王建伟, 王维超, 李伟观, 曹晓涛. 烤烟表面颜色的量化及其与胡萝卜素类物质的关系[J]. 烟草科技, 2012(1): 62–68.
[21] 孙谋, 武劲草, 路晓崇, 陈寿明, 常安然, 王佩雯, 张凯伦, 贺帆. 烤烟成熟期质体色素含量和颜色值的变化[J]. 西南农业学报, 2017, 30(6): 1315–13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