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尊权. 烟叶的可用性与卷烟的安全性[J]. 烟草科技, 2000(8): 3–6.
[2] 成本喜, 侯留记, 熊向东, 李守金, 王正理, 代先强. 烤烟上部叶一次采烤方法研究[J]. 烟草科技, 1996(6): 35–36.
[3] 聂和平. 烤烟分级国家标准培训教材[M].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4.
[4] 朱尊权. 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是促“卷烟上水平”的重要措施[J]. 烟草科技, 2010(6): 5–9.
[5] 何佶弦, 顾会战, 喻晓, 陈利平, 余垚颖, 蒋豪. 烤烟功能性状变化对叶片烟碱含量的影响[J]. 农学学报, 2022, 12(5): 30–36.
[6] 潘飞龙, 高娅北, 王松峰, 宋朝鹏, 孙曙光, 杨晓亮, 申洪涛. 不同品种烤烟成熟期糖代谢酶活性及基因的表达分析[J]. 中国烟草科学, 2018, 39(5): 47–56.
[7] 李峥, 潘飞龙, 方明, 谭方利, 吴文信, 刘小斌, 贺帆. 烟叶发育过程中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基因的表达分析[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9, 21(1): 29–36.
[8] 宫长荣. 烟草调制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9] 关辉, 周艳宾, 朱宏强, 林跃平, 崔英. 采收成熟度对烤烟中上部烟叶品质的影响[J]. 南方农业, 2021, 15(24): 1–3.
[10] 乔勇, 王涛, 贺帆, 李佛琳, 陈太福, 任汝周, 陈雨. 施氮量、打顶方式与留叶数对曲靖‘K326’烟叶产质量的影响[J]. 农学学报, 2018, 8(3): 34–41.
[11] 杨虹琦, 周冀衡, 罗泽民, 王勇, 周万春. 不同时期打顶对烤烟内在化学成分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 2004(4): 19–22.
[12] 黄夸克, 马彦清, 李祖红, 李红伟, 张瑞勤, 彭再欣, 刘冬梅. 田间不适用鲜烟叶的消化时期与消除叶片数对烟叶经济性状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4): 163–167.
[13] 阎超, 付懿, 张加征, 蒋福昌. 不同打叶数对烤烟综合性状的影响[J]. 农学学报, 2013, 3(2): 57–60.
[14] 张振平, 刘孟军. 烤烟高打脚叶与二次打顶技术研究[J]. 西北农业学报, 2002(2): 118–120.
[15] 陈宜军, 齐绍武, 夏凯, 黎时光, 刘永, 谢慧玲. 不同时间二次打顶对烤烟上部叶生物量和钾含量的影响[J]. 作物研究, 2007(S1): 746–747.
[16] 胡勇, 魏光钰, 吴永琴, 陈永胜, 李恒源. 二次打顶方式对烤烟生长和产质量的影响[J]. 耕作与栽培, 2020, 40(5): 45–46,49.
[17] 王斌, 周冀衡, 杨未, 王科. 不同时间二次打顶对烤烟上部烟叶理化性质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 2012(13): 43–45.
[18] 付秋娟, 孙婷婷, 窦玉青, 程森, 蔡宪杰. 初烤烟叶柔软度及其与烟叶主要理化指标的关系[J]. 烟草科技, 2021, 54(5): 77–81.
[19] 占俊文, 沈雪婷, 何宽信, 梁淑平, 李立新, 焦绍赫, 于建军. 江西烤烟柔软度与物理特性的关系分析及适宜区间研究[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7, 19(1): 131–137.
[20] 王芳, 周亚哲, 张雨薇, 戴林建, 易镇邪. 留叶数和采收方式对郴州烤烟品种‘云烟99’产质量的影响[J]. 作物研究, 2018, 32(5): 403–410.
[21] 何文高, 陈伟, 宗学凤, 王三根. 不同处理对烤烟株型、光合特性及产质量的影响[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7(7): 37–43.
[22] 江厚龙, 许安定, 陈代明, 杨超, 曾宪立, 沈铮. 不同鲜烟叶田间优化数量对烤烟生理特性及经济性状的影响[J]. 中国烟草学报, 2014(5): 43–50.
[23] 李晓宁, 徐兴阳, 范茂攀, 杨青松, 赵艳. 烟草不同叶位多酚含量及相关酶活性变化的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9, 58(9): 80–85.
[24] 潘飞龙, 田维强, 宋朝鹏, 郑明伟, 夏志林, 刘明宏, 李成刚. 烤烟成熟期淀粉代谢关键酶活性与基因表达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7(9): 33–43.
[25] 周健飞, 武云杰, 薛刚, 徐世晓, 彭玉富, 杨铁钊. 烟叶成熟期氮代谢酶活性、基因表达与烤烟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 24(3): 625–632.
[26] 韩锦峰. 烟草栽培生理[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27] 夏体渊, 王炽, 陈兴位, 闫辉, 陈泽斌, 靳松, 倪明. 不同烤烟品种留叶数对烤烟产量、化学成分、评吸质量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 2017, 30(3): 681–685.
[28] 黄浩, 冯玉龙, 刘国敏, 邵兰军, 张学伟, 陈泽鹏, 王维. 优化烟叶结构措施对烤烟产质量及中性香气物质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 2016, 29(12): 2835–2839.
[29] 李云霞, 罗经仁, 余金龙, 周玲红, 曾蓓. 施氮量和留叶数对湘烟6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 2019(4): 15–18.
[30] 周铭颖, 江智敏, 丁建冰, 秦凌, 蒋宇丽, 陈琳, 邓小华. 延迟采收对稻茬烤烟上部叶物理性状的影响[J]. 作物研究, 2022, 36(2): 143–1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