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0年, 第49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0-04-30
    上一期    下一期

    特邀综述
    植物生理生化
    植物生态与资源分类
    组织培养
    专题综述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特邀综述
    中草药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应用
    李 煊,许子贤,明艳林
    2020, 49(02): 83-92.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2.001
    摘要 ( )   PDF(395KB) (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突发性传染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感染者常伴有发烧、乏力、咳嗽等症状,自2019年12月首次发现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迅速席卷全球,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中医药是我国传统特色文化,国家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中首次推出中医药治疗方案,其中清热解毒、补气活血、清肺化痰等中药为新冠肺炎防治中常用中草药类型,槲皮素、山奈酚、黄芩素等黄酮类成分为主要活性成分。实践证明,中草药在抗病毒、抗炎、减轻患者症状等方面有显著效果,特别是我国新冠肺炎患者总体治愈率达94%以上,远高于其他国家。文中在概述新型冠状病毒特征的基础上,综述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中涉及的药用植物及其有效成分研究进展,为防治新冠肺炎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生理生化
    响应面法优化乌骨藤中白桦脂酸提取工艺
    石 玲,王泽锋,张 薇,闵 勇
    2020, 49(02): 93-98.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2.002
    摘要 ( )   PDF(437KB) ( )  
    为优化乌骨藤(Marsdenia tenacissima)中白桦脂酸的提取工艺,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方法,研究超声功率、提取时间、料液比及提取次数等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白桦脂酸提取率的影响。利用Design Expert 8.06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并通过响应曲面优化方法得到白桦脂酸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乌骨藤中白桦脂酸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功率150 W,提取时间20 min,料液比(g/mL)为1:25,提取2次,白桦脂酸提取率预测值为0.314%,验证值为0.31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菌根真菌与施肥对杜鹃苗养分吸收的影响
    杨舒婷,欧 静,李林盼
    2020, 49(02): 99-106.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2.003
    摘要 ( )   PDF(293KB) ( )  
    以2年生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苗为研究对象,采用J1(杜鹃花类菌根真菌混合接菌)、J2(杜鹃花类菌根真菌和马尾松外生菌混合接菌)、J3(不接菌,对照)等3种接菌组合与不同氮磷钾施肥组合研究菌根真菌与氮磷钾肥对杜鹃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杜鹃幼苗的生长指标和氮磷钾含量总体表现为接菌处理优于不接菌处理,J2处理下施用尿素1.1 g·株-1、钙镁磷1 g·株-1、氯化钾0.7 g·株-1对杜鹃苗生长及氮磷钾含量积累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数据表明,J2处理促进N向叶积累,促进K向茎叶积累,促进P向根茎积累;J1处理促进N和P向根茎积累,促进K向茎叶积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杉木种子与幼苗不同发育期的耐旱性研究
    吕青云,胡德活,邓厚银,晏 姝,韦如萍,王润辉,郑会全
    2020, 49(02): 107-111.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2.004
    摘要 ( )   PDF(392KB) ( )  
    以广东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第二代改良种子园种子为试材,利用不同浓度聚乙二醇(PEG-6000)溶液(5%、10%、20%和40%)模拟不同程度(轻度、中度、较强、重度)干旱胁迫,并对不同干旱条件下的种子萌发、幼苗子叶期和真叶期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变化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发现,杉木种子萌发初期对水分尤为敏感,耐旱性不强,尤其是随干旱程度的加剧,种子起始萌发时间不断后延且发芽率显著降低。子叶后期的杉木幼苗较子叶前期耐旱,真叶期的杉木幼苗对轻度和中度干旱胁迫具有较强的耐受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氨基酸叶面硒肥对铁皮石斛富硒及多糖含量的影响
    陈丽璇,陈 菲,陈 淳,林志楷,汪文华
    2020, 49(02): 112-115.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2.005
    摘要 ( )   PDF(238KB) ( )  
    研究不同浓度氨基酸叶面硒肥(CK、1200倍液、900倍液和600倍液)对智能温室人工栽培红杆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枝条(即鲜条)富硒、抽芽和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酸硒肥各浓度处理均极显著提高鲜条硒和多糖含量。鲜条硒含量与氨基酸硒肥浓度呈正相关,且各处理间达极显著差异。鲜条多糖含量在氨基酸硒肥浓度较低(CK、1200、900倍液)时呈正相关,并在氨基酸硒肥900倍液时达最高(35.213 g·kg-1),之后呈递减趋势。氨基酸硒肥稀释达900倍时,90%以上鲜条已抽出3片韧叶,表明氨基酸硒肥明显促进鲜条生长。因此,环保型氨基酸硒肥900倍液是铁皮石斛营养积累前期较适宜浓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香芹酚微乳液对鲜切红芋保鲜效果研究
    林 瑜
    2020, 49(02): 116-12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2.006
    摘要 ( )   PDF(302KB) ( )  
    为改进鲜切红芋的保鲜技术,开发天然安全的新型保鲜剂,将芳香植物精油提取物香芹酚配制成微乳液,对鲜切红芋进行保鲜处理,通过测定红芋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判断香芹酚微乳液对鲜切红芋的抑菌保鲜效果。结果表明,0.7%香芹酚微乳液在鲜切红芋贮藏期间能有效控制微生物生长,抑制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延缓营养物质(可溶性固形物、淀粉)损失,使其具有较好的感官品质,延长保鲜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生态与资源分类
    广东省翁源青云山药用植物资源研究
    杨新东,陈美伊,余小玲,崔煜文,杜晓洁,谢冲林,秦新生,邢福武,王发国
    2020, 49(02): 121-127.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2.007
    摘要 ( )   PDF(381KB) ( )  
    根据实地调查,广东省青云山自然保护区内共记录到野生植物168科605属1266种(含种下分类单位),其中药用植物140科385属586种;所含种类15种及以上的科包括菊科、茜草科、禾本科、唇形科、兰科、蝶形花科等8科。按功效分,活血散瘀类107种、清热解毒类90种、治咳嗽清肺类60种、治疗肠炎类58种、治外伤出血类56种、治毒蛇咬伤类56种、消肿止痛类30种;按药用部位分,全株类304种、根与根茎类185种、叶类131种、茎木类49种、皮类47种、果类42种、花类14种和其他类20种。生活型、生境与海拔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生活型和不同生境与其分布的海拔均差异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州地区3种睡莲花开放的日变化规律分析
    赖明丽,冯志坚,翁殊斐,冼丽铧
    2020, 49(02): 128-133.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2.008
    摘要 ( )   PDF(1121KB) ( )  
    为了解睡莲属(Nymphaea)植物开花的日变化规律,以广州华南农业大学湿地公园的睡莲属植物为对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晚上开花类的热带睡莲,其日变化是花朵于晚上开放并持续至第二天上午,白天开花类的热带睡莲和耐寒睡莲,其开放时间为白昼,开放时间因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白天开花的热带睡莲‘独立’(Nymphaea ‘Independence’)和耐寒睡莲‘科罗拉多’(Nymphaea ‘Colorado’)单朵花期3~4 d,耐寒睡莲墨西哥黄睡莲(N. mexicana)单朵花期2 d,雌雄蕊先后成熟以达到异花授粉的目的,单朵睡莲开放期间雄蕊群呈现不同形态。‘独立’睡莲呈现日出而开,日落则合的开花生物钟,10月至12月,光照时间缩短导致‘独立’睡莲开闭节律缩短。观察结果可为园林水景中睡莲属植物配置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福建被子植物分布新记录Ⅷ
    安 昌,刘建福,蒋凯文,庄怡雪,杨成梓,范世明
    2020, 49(02): 134-137.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2.009
    摘要 ( )   PDF(629KB) ( )  
    在福建省中药资源普查及本土植物全覆盖调查过程中,发现福建植物2个新记录属——金瓜属(Gymnopetalum Arn.)、穿心草属(Canscora Lam.),4个新记录种——金瓜[Gymnopetalum chinense (Lour.) Merr.]、罗星草(Canscora andrographioides Griff. ex C. B. Clarke)、长毛野扁豆[Dunbaria crinita (Dunn) Maesen]、针齿铁仔(Myrsine semiserrata Wall.)。4种均为华东地区新记录。凭证标本存放于福建中医药大学标本馆和上海辰山植物标本馆(CSH)。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福建省被子植物1新记录属及5新记录种
    陈永滨,陈新艳,马 良,陈世品,李 恒,杨成梓,范世明,梁 晖
    2020, 49(02): 138-141.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2.010
    摘要 ( )   PDF(414KB) ( )  
    报道福建省被子植物新记录1属和5种,即金缕梅属(Hamamelis L.)、金缕梅(Hamamelis mollis Oliver)、钟冠唇柱苣苔[Primulina swinglei (Merr.) Mich. M?ller & A. Weber]、渥丹(Lilium concolor Salisb.)、弯缺阴山荠[Yinshania sinuata (K. C. Kuan) Al-Shehbaz et al.]、红辣槁树(Cinnamomum kwangtungense Merr.)。凭证标本保存于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树木标本室(FJFC)。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西省2种蕨类植物新记录
    徐国良,蔡伟龙
    2020, 49(02): 142-144.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2.011
    摘要 ( )   PDF(320KB) ( )  
    通过对九连山的蕨类植物多样性调查,报道江西省蕨类植物新记录两种,即百越凤尾蕨(Pteris fauriei Hieron. var. chinensis Ching et S. H. Wu)和百山祖双盖蕨[Diplazium baishanzuense?(Ching & P. S. Chiu) Z. R. He]。凭证标本保存于江西省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植物标本室(JNR)。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培养
    狭叶小金梅草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李洪林,钟志祥,谢 娟,胡光万
    2020, 49(02): 145-147.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1.012
    摘要 ( )   PDF(319KB) ( )  
    以狭叶小金梅草(Hypoxis angustifolia)当年花苞为材料进行离体快速繁殖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花苞的愈伤诱导适宜培养基为MS + 6-BA 0.8 mg·L-1 + NAA 0.05 mg·L-1 + TDZ 0.1 mg·L-1;诱导芽培养基为MS + 6-BA 0.5 mg·L-1 + NAA 0.02 mg·L-1 + AC(活性碳) 0.2 g·L-1;芽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 + 6-BA 1.0 mg·L-1+ NAA 0.1 mg·L-1 + 花宝1号1 g·L-1 + AC 0.2 g·L-1,30 d为一个继代周期,增殖系数达10~20倍;壮苗生根培养基为1/2MS + IBA 0.5 mg·L-1 + NAA 0.02 mg·L-1 + AC 0.5 g·L-1。将生根苗移栽至泥土:蛭石按3:1配制旳基质中,盖膜保湿,成活率达8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综述
    茶树根系生长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陈伟立,葛超美,叶 涛,张 冉,孙钦玉,张家侠
    2020, 49(02): 148-156.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2.013
    摘要 ( )   PDF(328KB) ( )  
    本文主要综述茶树根系的结构、特点、功能与生长营养特性,以及近些年来影响和调控茶树根系生长的非生物和生物因子的研究进展,并对进一步研究进行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物连作障碍的成因与机制及其消减策略
    翁佩莹,郑红艳
    2020, 49(02): 157-162.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2.014
    摘要 ( )   PDF(311KB) ( )  
    在论述作物连作障碍危害的基础上,从植物营养学、土壤学、微生物学角度分析产生作物连作障碍的原因与形成机理,认为作物连作障碍形成是复杂的根际生物学过程,它是由连作作物根系分泌物介导引起根际土壤微生物结构失衡,导致病原微生物增多,土壤酸化和营养封存综合作用的结果。据此,进一步就连作障碍防治措施及修复技术进行归纳总结,为有效克服作物连作障碍提供技术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