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植物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苏州东山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李浩宇,杨大强,王利芬,张忠新,郑俊华,韩兆岚,朱旭君,房婉萍,尹江海
    2020, 49(03): 163-167.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3.001
    摘要 ( )   PDF(407KB) ( )  
    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苏州洞庭地区的51份茶树(Camellia sinensis)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12条引物中筛选出6条引物,共扩增出76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70个,占92.11%。51份茶树种质资源遗传相似性(GS)变化范围0.37~0.89;其中白沙和东灵1号GS值最大、遗传相似程度最高、遗传距离最近。通过类平均聚类(UPGMA)法,可将51份材料分为2个大类,每一大类又分为4个亚组,相同亚组下的亲缘关系较近。其中,部分来自同一品种的不同品系具有较高的遗传相似性系数。ISSR标记可有效评价苏州茶树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为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茶树种质资源和茶树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遗传信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春石斛花香气成分及其日变化规律
    颜沛沛,叶 炜,江金兰
    2020, 49(03): 168-174.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3.002
    摘要 ( )   PDF(337KB) ( )  
    采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研究报春石斛(Dendrobium primulinum)花香气成分及香气释放的日变化规律,检测并分析一天内六个时间点(6:00、9:00、12:00、15:00、18:00、21:00)报春石斛花的香气成分。各时间点占总香气释放量排序为:6时(35.26%)>9时(22.78%)>12时(19.35%)>21时(7.86%)>15时(7.59%)>18时(7.17%)。共检测出202种香气物质,包括酯类、烯萜类、醇类、醛类、烷类等,其中6:00有93种,9:00有87种,12:00有68种,15:00有61种,18:00有63种,21:00有65种。各个时间点共有的化合物21种。报春石斛花香气释放量6:00最高,18:00最低,主要香气成分是醋酸辛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木荷茎皮化学成分研究
    黄新翔,何恩铭,廖佳若,李君豪,伊 雪,吴 春
    2020, 49(03): 175-178.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3.003
    摘要 ( )   PDF(255KB) ( )  
    综合使用硅胶柱色谱、HP20大孔树脂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及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色谱技术对木荷(Schima superba)茎皮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以及应用MS、NMR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木荷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三十烷酸(1)、棕榈酸(2)、Dodecanoic acid(3)、松脂素(4)、槲皮素(5)、山柰酚(6)、Americanin A(7)、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8)及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9)。化合物14 为首次从木荷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79 为首次从木荷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遮荫对峦大杉1年生苗木生长的影响及动态优化
    康永武,欧建德,张纪卯,鲍晓红,陈文荣
    2020, 49(03): 179-184.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3.004
    摘要 ( )   PDF(322KB) ( )  
    以当年播种的峦大杉(Cunninghamia konishii)幼苗为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3个遮荫处理(50%、75%、100%光照),每隔7 d监测地径、苗高等生长进程;应用Logistic方程拟合苗高、地径生长过程并分析其生长节律。结果表明,遮荫显著促进峦大杉幼苗全生长季的苗高、地径生长,以50%光照表现最好;不同生长阶段遮荫对峦大杉苗高、地径生长量的影响有所不同,进行动态优化十分必要。Logistic方程能较好地拟合峦大杉苗木生长动态。50%光照处理显著提高峦大杉苗高、地径的线性生长速率、最大线性生长速率和线性生长量,显著提前苗高线性生长终期、缩短线性生长持续时间,显著推迟地径线性生长始期。峦大杉苗期光照强度动态优化方案:在t≤133 d前阶段宜采用50%光照,在t>133 d期间宜采用100%光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生态与资源分类
    杜鹃根际土壤肥力与菌根真菌侵染关系
    杨舒婷,欧 静,李林盼
    2020, 49(03): 185-19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3.005
    摘要 ( )   PDF(305KB) ( )  
    以2年生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苗为试材,设置杜鹃花类菌根真菌混合接菌(J1)、杜鹃花类菌根真菌和马尾松外生菌混合接菌(J2)、不接菌(J3)等3种接菌组合以及不同氮磷钾施肥组合试验,结合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逐步回归分析统计方法,分析杜鹃苗根际菌根真菌侵染与土壤肥力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接菌处理土壤侵染率和养分含量显著高于不接菌处理,各接菌处理下,施用N、P、K养分为1水平(即尿素2.2 g·株-1、钙镁磷1.9 g·株-1、氯化钾1.4 g·株-1)可以促进土壤养分含量的积累,J2处理下施P、K为1/4水平及N、P、K均为1/2水平也能促进土壤中全氮、有效氮、全钾的积累。相关性分析发现,J1处理侵染率与全氮含量显著正相关,J2处理侵染率与有效钾含量极显著正相关,J3处理与有机质和有效氮含量显著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杜鹃苗菌根真菌侵染率的主要肥力因子是全氮、有效氮和有效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福建大仙峰杜鹃属植物资源特征及其应用研究
    杨文甫
    2020, 49(03): 191-195.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3.006
    摘要 ( )   PDF(410KB) ( )  
    通过样线法调查福建省大田县大仙峰野生杜鹃属(Rhododendron)植物资源,掌握其种类及形态特征、适生环境、花期等特性。大仙峰共记录11种杜鹃属植物,分属4亚属,其中映山红亚属3种、马银花亚属4种、常绿杜鹃亚属3种、羊踟蹰亚属1种,种类不同,花期、花色均有所不同。从春季开始至夏季均可欣赏到不同景色的杜鹃。对溪畔杜鹃(R. rivulare)、羊踯躅(R. molle)2种杜鹃进行扦插育苗,二者成活率皆在45%以上,达到资源保存的目的。大仙峰杜鹃属植物种质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分布范围广,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杉木第3代种子园亲本抗炭疽病能力初探
    杨柏群,胡德活,郑会全,刘伟新,吕宇宙
    2020, 49(03): 196-199.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3.007
    摘要 ( )   PDF(844KB) ( )  
    针对广东省杉木第3代种子园建设早期一处小型园区(2 hm2)自然发生的炭疽病害跟踪监测其流行情况。建园后前两年(2016~2017年)均有炭疽病害发生,但对种子园影响不大;建园后2.5年时(2018年),种子园炭疽病发病事件增多,42.5%嫁接株出现炭疽病症,炭疽病对种子园母株健康影响较大。于发病率较高龄期(2.5年生)调查不同亲本嫁接无性系的感病情况,发现不同亲本(n=56)抗炭疽病能力差异较大(感病率9.1%~81.8%)。根据感病率,初步确定其中5个亲本(cx731、cx841、cx859、cx872、cx876)具有较强的抗炭疽病能力,这些亲本是开展杉木抗炭疽病育种研究的重要候选材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福建被子植物分布新记录Ⅸ
    安 昌,倪必勇,庄怡雪,陈新艳,杨成梓
    2020, 49(03): 200-202.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3.008
    摘要 ( )   PDF(365KB) ( )  
    报道福建省新记录植物4种,即四籽野豌豆[Vicia tetrasperma (L.) Schreber]、朝天委陵菜(Potentilla supina L.)、常绿悬钩子(Rubus jianensis Yu et Lu)、南岭白丝草(Chionographis nanlingensis L. Wu, Y. Tong & Q. R. Liu)。凭证标本存放于福建中医药大学标本馆和上海辰山植物标本馆(CSH)。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片蕨属——福建膜蕨科新记录属
    林 晟,梁 晖,杨成梓,马 良
    2020, 49(03): 203-204.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3.009
    摘要 ( )   PDF(379KB) ( )  
    报道福建省膜蕨科新记录植物——广西长筒蕨[Abrodictyum obscurum var. siamense (Christ) K. Iwatsukiin],其所代表的种和属均为福建首次记录。凭证标本存于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树木标本室(FJFC)。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西省被子植物3种新记录
    叶 康,熊 钢
    2020, 49(03): 205-207.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3.010
    摘要 ( )   PDF(404KB) ( )  
    报道江西省被子植物分布新记录种3个,分别是刺黄花稔(Sida spinosa L.)、齿萼薯(Ipomoea fimbriosepala Choisy)及山东丰花草(Diodia teres Walter),分别隶属于3科3属。凭证标本均存于上海辰山植物园标本馆(CSH)。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园林植物
    广州市可食用植物色彩特点及造景应用
    吴昊书,余文想,张梓原,李之琰,吴晓彤,李自若,冼丽铧
    2020, 49(03): 208-214.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3.011
    摘要 ( )   PDF(517KB) ( )  
    以广州地区常见的200种(含变种、变型和品种)可食用植物为材料,对植物不同部位呈现的颜色以及不同季节色彩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可食用植物在色彩方面的特点及局限。其中,可食用植物叶、茎色以绿色为主,花、果色丰富。以色彩理论为基础,对可食用植物进行种植搭配实验,归纳相应的植物色彩搭配策略。策略包括三个方面,针对可食用植物叶色特点,提出绿色调可食用植物搭配策略;针对可食用植物色彩丰富度的差异,提出多部位色彩组合策略;针对植物时间维度的色彩分布差异及衔接空缺,提出持续的色彩植物搭配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栽培
    不同浓度复合肥对松材线虫病抗性马尾松采穗圃萌条和穗条扦插的影响
    潘 婷,陈雪莲,郝焰平,姜春武,王 松,王金山,陈世娟,于孝松,程 峰,韦 蔷,徐六一
    2020, 49(03): 215-219.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3.012
    摘要 ( )   PDF(262KB) ( )  
    以2.5 g·L-1、5.0 g·L-1、10.0 g·L-1三个浓度复合肥对采穗圃进行施肥试验,研究不同浓度复合肥对松材线虫病抗性马尾松采穗圃的产穗和穗条扦插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施用复合肥使萌条数量,穗条扦插的生根率、不定根数量、最长不定根、总根长和侧根数增加。不同浓度复合肥对性状的影响不同。复合肥2.5 g·L-1最有利于萌条数量增加,较对照增加106%,差异达显著水平;5.0 g·L-1最有利于提高不定根数、总根长和侧根数,较对照分别提高100.0%、189.1%和186.4%,其中总根长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侧根数达显著水平;10.0 g·L-1最有利于提高生根率和最长不定根长度,较对照分别上升23.2%和134.7%,其中最长不定根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综合评价10项萌条和生根性状,复合肥10.0 g·L-1综合目标值最高,是三个浓度中最佳施肥浓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厦门地区紫薇二次成花调控技术研究
    詹福麟
    2020, 49(03): 220-224.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3.013
    摘要 ( )   PDF(1036KB) ( )  
    以控根器栽培的6年生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为试材,在首次花后采用不同修剪强度、辅助追肥等综合调控措施进行处理,建立紫薇二次开花花期调控技术体系。结果表明,植株修剪和追肥均可促进紫薇二次开花。其中,紫薇首花后修剪4/5的抽生新枝,间隔两周根部追施一次150~180 g阿康复合肥,现蕾后间隔5 d叶面喷施一次花多多2号500倍液,两种肥料分别施用两次效果最佳。紫薇二次开花的盛花期、花枝长度及花序数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花期天数与其他处理相比处于较高水平,控花期间每两周喷施一次1000倍液啶虫脒和800倍液三唑酮,可有效防治紫薇长斑蚜、白粉病和煤烟病,保证紫薇正常花芽分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综述
    抗疫植物艾的本草考证及艾叶化学成分与抗菌抗病毒最新研究
    耿文慧,陈良华,耿雪梅,林河通,明艳林
    2020, 49(03): 225-233.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3.014
    摘要 ( )   PDF(382KB) ( )  
    艾叶为菊科蒿属植物艾(Artemisia argyi)的干燥叶。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均认为艾叶具有抵御微生物感染的功效。在体外,艾叶广谱抗菌抗病毒;在体内,艾灸、艾烟可调节多种免疫功能细胞和细胞因子,维持内环境稳定。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艾叶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艾的植物资源,本文从本草考证、资源分布、活性成分以及抗病毒抗菌活性和应用价值等方面对艾叶最新研究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方法及资源监控机制研究进展
    张江平,翟传佳,李欣柔,宋书祎,耿 晖,赵 鹏,王少平,张永清,李 佳,刘 谦,周 洁,林 莺
    2020, 49(03): 234-242.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3.015
    摘要 ( )   PDF(330KB) ( )  
    药用植物是中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调查方法是资源调查的前提,合理的调查方法需充分结合调查对象的特点及调查预期目标。本文通过概述我国野生与栽培药用植物的特点及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分析传统药用植物调查方法的适用性及高光谱遥感与“5S”集成技术在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价值。实现药用植物资源从掌握资源总量向监控资源整体的跨越式转变对我国中药事业现代化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立资源监控机制要求调查方法的高效率与高准确性,并可长期运作,建立卫星遥感动态监测平台与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作为我国药用植物资源整体监控机制具有较大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保护植物厚叶木莲资源调查研究
    缪绅裕,罗宇谦,蓝扬辉,唐海明,黄金玲
    2020, 49(03): 243-246.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0.03.016
    摘要 ( )   PDF(272KB) ( )  
    基于对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厚叶木莲(Manglietia pachyphylla)部分产地的野外实地考察,并结合相关文献、数据库的分析考证,综述其分类学地位、产地与生境、标本记录、研究进展及致危因素。厚叶木莲自1961年发表以来,迄今已有50多年,其分布区范围从最初认为的广东特有,到与广西共有,其中广东新丰云髻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厚叶木莲种群因数量较多,分布较北及海拔较高而颇具特色。因广东省内的厚叶木莲种群多属于衰退种群,需加强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科学研究及宣传教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讯
    纪念苏颂诞辰1000周年专刊征稿启事
    2020, 49(03): 246. 
    摘要 ( )  
     
        苏颂(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今属厦门市同安区)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宋嘉祐初年,苏颂受诏校定与编撰医书。嘉祐二年(1057年),与掌禹锡、林亿等一起编写了《嘉祐补注神农本草》(简称《嘉祐本草》)。宋嘉祐六年(1061年),苏颂受朝廷委任编撰完成《本草图经》21卷。《本草图经》全书收集药物780种,新增全国民间药物103种,在635种药名下绘图933幅,内容广泛而充实。书中药图形象,易于辨识;药物描述细致,内容丰富;考证重视产地,强调道地;广集医方医案,效用齐备;博采众说,广引文献。《本草图经》综合了当时丰富的药物知识和医方医案,不仅内容上对药物学有重大参考价值,其推本求源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当今本草研究亦具重要借鉴意义,是一部承前启后的本草学巨著。苏颂对本草学的贡献为后人所瞩目。
        2020年,恰逢苏颂诞辰1000周年。此时,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人类健康正面临上千年来极为罕见的病毒威胁。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疗效显著,彰显了我国传统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为此,《亚热带植物科学》拟出版纪念苏颂诞辰1000周年——“千年本草颂”专刊,以缅怀苏颂对中医药的伟大贡献,弘扬其本草研究的科学思想,展现中草药蕴涵的现代科学性,进而践行“健康中国行动”国家战略。
        专刊主要刊载药用植物药理作用、药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资源分类、繁育栽培、本草考证、品质评价及医学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和综述。论文格式请参考《亚热带植物科学》(www.yrdzwkx.com)投稿指南。
        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踊跃投稿。

       专刊主题:药用植物研究
       专刊特邀编辑:(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明军 教授(厦门医学院)             文  磊 教授(厦门大学医学院)
           丘鹰昆 副教授(厦门大学药学院)       陈海峰 教授(厦门大学药学院)
           黄亦琦 教授(厦门市医药研究所)       黄泽豪 副教授(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在线投稿:www.yrdzwkx.com(投稿时请备注“专刊”)
        截稿日期:2020年10月31日
        编辑部联系方式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嘉禾路780号(邮编:361006)         联系电话:0592-5654157
        E-mail:yrdzwkx@126.com                             QQ:1135190504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草图经》与闽南青草药学术研讨会通知(第一轮)
    2020, 49(03): 247. 
    摘要 ( )  
    苏颂(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今属厦门市同安区)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苏颂勤于攻读,学识渊博,精通经史百家,对阴阳五行、天文历法、山经本草无不钻研,尤其在医药学和天文学方面贡献突出。宋嘉祐二年(1057年),与掌禹锡、林亿等一起编撰医书《嘉祐补注神农本草》(简称《嘉祐本草》)。同年,又接受朝廷委任编撰《本草图经》,历经四年艰苦努力,于嘉祐六年(1061年)编撰完成《本草图经》21卷。全书收集药物780种,新增全国民间药物103种,在635种药名下绘图933幅,是宋朝最完善最科学的药物志及药物图片,对后人研究医药史、药物考证、本草种植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闽南青草药可考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是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列为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水土,一方草药。闽南地区气候潮湿,火毒热盛,如此生活环境形成的体质特征为湿浊内盛、脾胃湿热、运化虚弱。由此形成的闽南青草药多数具有“降火”、“退癀”、“祛湿”等独特功效,防病祛疾,效若桴鼓。闽南青草药亦属于民俗文化范畴,蕴涵“治未病”、“药食同源”的养生智慧,以及以保生大帝为代表的“慈心施妙法,济众益良方”保生慈济文化。闽南青草药既吸收了中医药的博大智慧,更融合了闽南养生文化的精髓。因此,在传承《本草图经》的同时,开展闽南青草药的识别、鉴定、临床指导、现代应用研究,对发展大健康产业具有现实意义。
    2020年,恰逢苏颂诞辰一千周年,也是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年。因此,拟举办2020年苏颂国际文化节之《本草图经》与闽南青草药学术研讨会,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共同缅怀、纪念、研究苏颂对中医药的伟大贡献,弘扬苏颂的中医药科学思想,同时梳理并挖掘《本草图经》学术价值,以贯彻实施中医药工作“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的精神及传承发展闽南青草药文化,更好地践行“健康中国行动”国家战略。 现将会议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题    《本草图经》与闽南青草药研究学术研讨会。
    二、会议时间     2020年12月,会期2天,会议议程包括论文报告交流、《本草图经》药物展览、中医义诊等(具体日期即议程安排将在第二轮通知中确定)。
    三、会议地址    中国厦门同安。
    四、主办单位    厦门同安区社科联、厦门市非遗保护中心、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
    五、承办单位    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厦门大学医学院、厦门大学药学院、厦门医学院、福州理工学院、厦门市中医院、厦门瑞来春中医馆、厦门市医药研究所、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厦门市中草药学会、厦门市同安区中草药协会、厦门市同安芦山堂苏颂研究会
    六、执行单位    厦门市海沧区保生青草药传习中心
    七、会议征文    论文须为未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1.苏颂医药学术思想研究;2.《本草图经》药物本草考证及现代研究;3.《本草图经》对现代中医药学科建设的启发;4.《嘉祐本草》研究;5.基于闽南青草药偏方、验方的收集整理和评估;6.闽南青草药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理的研究;7.与苏颂相关的其他研究。
    论文一律以Microsoft Word文档投稿,包括题目、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摘要300字以内;A4版面,标题三号宋体,作者及单位小四号楷体,摘要与关键词小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页边距:上3 cm,下、左、右各2.5 cm。
    优秀稿件将推荐至《亚热带植物科学》(苏颂纪念专刊)优先发表。截稿时间2020年10月31日。
    八、会议费用    免交会议费,交通、食宿费用自理。
    九、其他事项    报名参会代表请填写回执单,于2020年11月15日前发送至E-mail:huangzehao@fudan.edu.cn。
    十、会务联系人    许子贤(15905050647)    黄泽豪(18046043849)     欧阳海波(13599531016)
                                         
                                           《本草图经》与闽南青草药学术研讨会筹备组
                                                   2020年6月30日

    附:

    报名回执

    姓名

    性别

    单位

    手机号

    是否住宿

    是否提交论文

    是否作报告

     

     

     

     

     

     

     

     

     

     

     

     

     

     

    备注:如因疫情影响,不适合线下聚集,则改为线上会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