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1年, 第50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21-10-30
    上一期    下一期

    植物生理生化
    植物生态与资源分类
    专题综述
    附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植物生理生化
    稀土元素铈对花生幼苗生长与抗氧化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许 晟, 刘佳敦, 施和平
    2021, 50(05): 333-34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5.001
    摘要 ( )   PDF(485KB) ( )  
    采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硝酸铈对花生(Arachis hypogaea)幼苗生长、开花数目及抗氧化酶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铈浓度低于20.0 mg·L–1能促进花生幼苗生长及开花,其中以10.0 mg·L–1铈的效果最为明显,其生物量和开花数分别约为对照的1.3倍和2.8倍;但高于20.0 mg·L–1则抑制花生幼苗生长,降低花朵数目;同时,低于20.0 mg/L铈可抑制花生幼苗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降低其丙二醛(MDA)含量,其中以10.0 mg·L–1铈的抑制效果最明显,其POD活性和MDA含量约为对照的47.51%和20.76%;而低于20.0 mg·L–1铈能提高花生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其中以5.0 mg·L–1铈的促进效果最明显,其SOD活性约为对照的2.0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湘西“蒿菜粑粑”原料植物鼠麴草总黄酮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陈加蓓,李云峰,周 雯,颜静茹,张帆靖,陈功锡
    2021, 50(05): 341-346.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5.002
    摘要 ( )   PDF(506KB) ( )  
    为了解湘西特色食品“蒿菜粑粑”原料植物鼠麴草(Gnaphalium affine)总黄酮提取物体外抗氧化能力,采用DPPH、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还原力实验和抑制β-胡萝卜素褪色实验等方法,测定鼠麴草总黄酮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鼠麴草总黄酮母液中总黄酮浓度为7.01 mg·mL–1mg/mL;总黄酮提取物对DPPH、ABTS自由基有较好的清除能力,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6.30 mg·L–1、30.16 mg·L–1,将胡萝卜素相对吸光度降为50%的时间延长至67.49 min,在还原能力、延缓胡萝卜素褪色和抑制脂质过氧化上也有较好效果。鼠麴草总黄酮提取物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可作为优质食用植物资源进一步开发与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香花秋海棠及其变种花香气成分
    丁友芳,陈 菲,吕燕玲,黄碧华,陈伯毅
    2021, 50(05): 347-352.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5.003
    摘要 ( )   PDF(535KB) ( )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盛花期的香花秋海棠(Begonia handelii)雄花及其变种铺地秋海棠(B. handelii var. prostrata)雌花和红毛香花秋海棠(B. handelii var. rubropilosa)雄花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铺地秋海棠花中鉴定出香气成分32 种,其中醇类物质含量最高,占总成分50.10,其次分别为碳氢类、醛类和酸类物质,分别占总成分25.39、13.87、4.34;从香花秋海棠花中鉴定出香气成分为21种,醛类物质含量最高,占总成分57.12,其次是醇类、碳氢类、杂环类物质,分别占总成分17.37、15.31、4.88;从红毛香花秋海棠花中鉴定出香气成分44 种,醇类物质含量最高,占总成分38.22,其次是碳氢类、醛类和醚类物质,分别占总成分34.36、16.83、6.91。铺地秋海棠和红毛香花秋海棠香气成分较接近,富含具有清香、甘甜气息的芳樟醇氧化物等物质;香花秋海棠花中醛类物质含量最高,具有淡焦甜香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短波紫外线照射对‘金都’火龙果采后保鲜的影响
    罗恩锡,李真琴,洪克前,宋康华,梁永康,王俊宁
    2021, 50(05): 353-359.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5.004
    摘要 ( )   PDF(720KB) ( )  
    以‘金都’火龙果(Hylocereus polyrhizus ‘Jindu’)果实为试材,采用波长254 nm紫外杀菌灯为辐射源,给予不同剂量短波紫外线(Ultraviolet-C,UV-C)照射处理,探讨低剂量UV-C对火龙果采后保鲜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不同剂量UV-C照射处理能有效抑制‘金都’火龙果果实腐烂和电导率上升,降低果实TSS含量,其中1.0 kJ·m–2紫外线辐照效果最好。1.0 kJ·m–2 UV-C处理能极显著提高贮藏期火龙果的SOD和CAT活性,显著提高贮藏早中期的几丁质酶活性和PPO活性,β-1,3葡聚糖酶活性在贮藏后期也显著高于对照,但降低了火龙果贮藏中期(第6天)的POD活性。此外,1.0 kJ·m–2 UV-C处理显著提高火龙果贮藏期H2O2含量(除第6天外),对果实的失水率无影响。采后火龙果应用适当剂量UV-C照射可提高抗病性,延长贮藏保鲜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油茶无性系炭疽病抗性及主要生理指标分析
    卢丽俐
    2021, 50(05): 360-365.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5.005
    摘要 ( )   PDF(667KB) ( )  
    为选育对炭疽病高抗的油茶(Camellia oleifera)良种,以5个闽西当地的油茶无性系为材料,采用病情指数法进行调查,评价其炭疽病抗性,并测定各无性系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指标,分析油茶炭疽病抗性与其主要生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参试的5个油茶无性系中,高抗无性系1个(新罗2号)、中抗无性系3个(河田2号、红山1号、漳平2号)、低感无性系1个(武平2号);不同无性系之间的POD、SOD、CAT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POD活性、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油茶炭疽病的感病指数成负相关,CAT活性与感病指数的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综上所述,不同油茶无性系对炭疽病的抗性各不相同,且其主要生理指标与抗性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新罗2号无性系对炭疽病抗性强,主要生理指标也相对较高。该结果为油茶抗炭疽病良种选育及抗病机理研究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茶饼粕有机肥对马占相思和窿缘桉幼苗生长的影响
    冯少平,黄 婷,张 晖,王炳新,董 斌,黄永芳
    2021, 50(05): 366-37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5.006
    摘要 ( )   PDF(520KB) ( )  
    以已脱茶皂素的油茶饼粕有机肥为原料,比较不同添加比例的油茶饼粕有机肥对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和窿缘桉(Eucalyptus exserta)幼苗成活率及生长影响。结果表明,20%发酵油茶饼粕有机肥处理70 d时,马占相思幼苗的成活率为87.8%,窿缘桉幼苗的成活率为95.6%;油茶饼粕有机肥含量在10%~30%时,马占相思幼苗高均比对照组低。油茶饼粕有机肥在10%和20%含量时均显示对窿缘桉幼苗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当含量在30%时显示不利于窿缘桉幼苗生长。建议在使用油茶饼粕有机肥育马占相思幼苗时,其油茶饼粕有机肥的含量应控制在20%以下,而对于窿缘桉幼苗则应将油茶饼粕有机肥含量控制在30%以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绞股蓝正常茎转变为根状茎的形态结构和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彭 震,朱 里,罗 庆,高建有,查满荣,彭小列,郭惠红,刘世彪
    2021, 50(05): 371-377.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5.007
    摘要 ( )   PDF(650KB) ( )  
    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茎端具有在秋季钻入土中发育为根状茎以越冬和增殖的现象。观察绞股蓝根状茎的形成过程及其组织结构特点,并检测根状茎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节段的内源激素含量。结果表明,正常茎端首先发育为膨大的变态茎并钻入土中,在土中发育成根状茎并进行增殖,腋芽或侧枝的增殖倍数为2.28,来春可萌发出多株新苗。正常芽、变态茎和根状茎的基本结构相似,但后两个阶段的淀粉鞘细胞、髓和髓射线细胞中含有丰富的淀粉粒。生长素、赤霉素和茉莉酸的含量在正常茎端中最高,变态茎端次之,根状茎最低。三种激素在各茎端从芽尖段、弯曲段、膨大段至稳定段的含量总体表现为先升后降趋势。三种激素在变态茎的弯曲段含量明显升高,并在膨大段达到最高值,而生长素在根状茎的弯曲段含量最高,反映它们对相应节段发育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矮牵牛新种质的花色表型及花色素分析
    李雅琪,刘心怡,过雪莹,潘俊松,唐东芹
    2021, 50(05): 378-387.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5.008
    摘要 ( )   PDF(538KB) ( )  
    以27个上海交通大学自育矮牵牛新种质为研究材料,对花色这一重要观赏性状及其花色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用RHSCC比色和色差仪测色方法描述了矮牵牛的花色表型,通过特征显色反应初步判断了矮牵牛的花色素类型,以标准曲线法和pH示差法等方法测定了矮牵牛3类花色素的含量。研究表明:这27个矮牵牛种质的花色可归于5个色系,以紫红色和红色为主;矮牵牛花色在CIELab表色系统中分布较广,而且不同色系花色参数的区分度较大。矮牵牛花瓣中含有类黄酮和花色苷,不含或含少量类胡萝卜素。13个被测种质的花瓣类黄酮含量在2.5~12.2 mg·/g–1 ·FW之间,花色苷含量在0.08~3.88 mg·g–1 FWmg/g·FW之间,而类胡萝卜素在矮牵牛花瓣中含量很低,远远低于类黄酮含量,在7个被测种质中,最高仅为0.216 mg·g–1 FWmg/g·FW,最低为0.004 mg·g–1 FWmg/g·FW。以上结果显示,5个色系矮牵牛所含花色素种类不尽相同,含量也有明显差异,其中紫红色系和红色系花瓣大多不含或含极少量类胡萝卜素,黄色系、白色系和紫色系花瓣的类黄酮含量较高,紫色系和紫红色系花瓣花色苷含量较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生态与资源分类
    深圳坝光区域自然林及半自然林植物多样性比较
    余欣繁,黄玉源,曾清怀,温海洋,杨志明,王伟民,许 旺,尹淳阳,黄 剑
    2021, 50(05): 388-393.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5.009
    摘要 ( )   PDF(522KB) ( )  
    实地调查深圳市坝光区域2个封育状态下的自然林和2个处于恢复状态的荒弃果林半自然林的植物群落结构,测定植物高度、盖度等指标,分析两种类型植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在群落各层次的种类组成方面,自然林乔木层与灌木层的植物种类数均大于半自然林,半自然林的灌木层与草本层发育也较好,种类丰富;在物种多样性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方面,4个群落的灌木层多样性都较其他2个层次高,说明在人为干扰减小的情况下,灌木的自我更新能力较强。自然林3个群落层次及整体指标等多数高于半自然林,说明自然林植被结构发育较好,各层次种类数更为丰富,各种类个体数及分布更为均匀;而处于恢复状态的半自然林,由于受到人为干扰的印迹未完全消失,乔木层的多样性指数明显低于自然林,但也因为处于恢复状态,灌木层与草本层的恢复使其物种多样性逐渐增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药用植物资源研究
    江淑珍,连 辉,蔡敏峰,陈世品
    2021, 50(05): 394-401.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5.010
    摘要 ( )   PDF(414KB) ( )  
    依托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摸清马尾区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分布、重点中药材品种以及药材栽培等情况。根据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要求,通过实地调查、走访以及栽培基地调查等方法对马尾区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查阅相关资料确定野生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生活型等。马尾区野生药用植物种类共计506种,隶属于132科360属,含2~5种的寡种科占绝对优势地位;草本为主要生活型,药用部位集中在根类和全草类;有福建省重点药材50种、特色药材22种。由于长期受人为干扰,马尾区原生植被破坏严重,药用植物种类较为贫乏。因此,可考虑林下种植中药改善土壤环境,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景宁畲族自治县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区系特征
    许元科,赵昌高,林 坚,金民忠,侯建花,任昭杰
    2021, 50(05): 402-409.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5.011
    摘要 ( )   PDF(486KB) ( )  
    通过对采自于景宁畲族自治县的2331份苔藓植物的鉴定研究,发现该县有苔藓植物80科194属451种(包括种以下分类单位),其中包括浙江省新记录属2个,分别是疣毛藓属(Leratia Broth.)和拟小锦藓属(Hageniella Broth.),浙江省新记录种30个。该区系优势科主要包括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34种)、灰藓科(Hypnaceae,23种)、丛藓科(Pottiaceae,22种)和提灯藓科(Mniaceae,22种)等16个,优势属主要包括羽苔属[Plagiochila(Dumort.) Dumort.,14种]、青藓属(Brachythecium Bruch & Schimp.,14种)、凤尾藓属(Fissidens Hedw.,13种)、灰藓属(Hypnum Hedw.,11种)和耳叶苔属(Frullania Raddi,10种)等25个;单种属和寡种属较多,但特有现象不明显;土石生、土生和树生群落为主,水生群落较为稀少;区系主体由东亚分布成分、热带分布成分和温带分布成组成主体,呈现出明显的东亚色彩和热带向温带过度的特点。研究旨在摸清景宁畲族自治县苔藓植物本底资源,为该地区苔藓植物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以期能够为浙江省乃至中国苔藓植物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贵州省藜芦科一新记录属——白丝草属
    孟开开,赵万义,刘忠成,凡 强
    2021, 50(05): 410-412.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5.012
    摘要 ( )   PDF(334KB) ( )  
    报道贵州省藜芦科一新记录属——白丝草属Chamaelirium Willd.,一新记录种——中国白丝草Chamaelirium chinense (K. Krause) N. Tanaka,并对该种的形态特征、生境、分类变动进行描述及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综述
    水杨酸诱导果实采后抗病性机制研究进展
    孙钧政,李美玲,唐金艳,明艳林,林河通,陈艺晖
    2021, 50(05): 413-42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5.013
    摘要 ( )   PDF(297KB) ( )  
    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是一种重要的内源信号分子,具有激活果实抗性防卫反应的能力。本文综述SA对多种果实采后病害的抑制效果及其诱导果实采后抗病性机制(如诱导果实抗氧化反应、诱导果实防御反应、调控果实呼吸代谢、诱导果实抗病基因表达和抗性相关蛋白表达),并展望该领域SA未来研究趋势与方向,对推动果实采后抗病理论的发展和指导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附录
    附件  浙江景宁苔藓植物名录
    许元科,赵昌高,林 坚,金民忠,侯建花,任昭杰
    2021, 50(05): 421. 
    摘要 ( )   PDF(298KB) ( )  
    本名录科的顺序按照Frey(2009)系统排列,并略作修改,属和种按字母顺序排列;每种引证1~3号标本;※※为浙江省新记录属,※为浙江省新记录种。正文见本期许元科等的文章“景宁畲族自治县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区系特征”(P402-409)。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