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1年, 第50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21-08-30
    上一期    下一期

    植物生理生化
    植物生态与资源分类
    专题综述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植物生理生化
    春兰ב寒香梅’试管开花诱导及其生理基础
    曾艳华,龙蔷宇,何荆洲,李秀玲,范继征,卜朝阳
    2021, 50(04): 245-25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4.001
    摘要 ( )   PDF(421KB) ( )  
    以春兰×寒香梅杂交种(Cymbidium goeringii×Cymbidium ‘Han Xiang Mei’)为材料,MS+琼脂4 g·L-1+蔗糖20 g·L-1+椰汁100 mL·L-1为基础培养基,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细胞分裂素(TDZ/6-BA)和无机盐浓度(P、K)对其试管花诱导的影响,测定花芽诱导的蛋白质、可溶性总糖含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激素水平(IAA、ABA)。结果表明,添加0.2 mg·L-1 TDZ和2 mg·L-1 6-BA的花芽诱导率最高,分别为14.33%和14.00%;无机盐浓度3P/3K和3P/5K的培养基花芽诱导率较高,分别达16.67%和11.33%;花芽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3P, 3K)+TDZ 0.2 mg·L-1+椰汁100 mL·L-1+琼脂 4 g·L-1+蔗糖20 g·L-1,花芽诱导率可达34%左右。生理生化指标检测显示,可溶性蛋白、可溶性总糖含量及SOD活性与花芽诱导率呈正相关;稳定的内源激素IAA和ABA含量对花芽诱导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含量过高对花芽诱导有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海拔短肋羽藓叶绿素含量与光合效率研究
    唐录艳,陈泽宇,戴 尊,姚 雪,庄李婕,朱毛洁,彭 涛,王 健
    2021, 50(04): 251-256.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4.002
    摘要 ( )   PDF(363KB) ( )  
    以云南高黎贡山百花岭不同海拔梯度(1500~3100 m)的短肋羽藓(Thuidium kanedae)为材料,通过测定其叶绿素含量和实际光合量子产量,研究其光合特性随海拔梯度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短肋羽藓的实际光合量子产量Y(Ⅱ)与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及叶绿素a/b比值之间都呈负相关关系。随着海拔升高,其叶绿素总含量、叶绿素a及叶绿素b含量都呈先升高而后下降的“单峰”分布模式,但随着海拔进一步升高,叶绿素总含量及叶绿素a含量变化不明显,而叶绿素b含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叶绿素a/b比值随着海拔升高先呈现“单峰”分布模式,然后随着海拔继续升高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实际光合量子产量Y(Ⅱ)整体表现出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的趋势,并在高海拔处出现急剧上升的趋势。本研究为揭示苔藓植物在不同海拔梯度下适应生态环境的生理机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木棉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和SPAD值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倪建中,罗 倩,陈小宇,代色平,王 伟
    2021, 50(04): 257-261.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4.003
    摘要 ( )   PDF(281KB) ( )  
    采用盆栽控水干旱法模拟干旱逆境,对1年生木棉(Bombax ceiba)盆栽苗进行不同程度的胁迫处理,测定干旱胁迫时其叶片叶绿素SPAD值和荧光参数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木棉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逐渐降低;初始荧光(Fo)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剧而呈上升趋势,而最大荧光(Fm)、潜在光化学效率(Fv /Fo)、最大光化学效率(Fv /Fm)、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下降,在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时差异显著(P<0.05);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变化不显著。干旱胁迫导致木棉植株出现光抑制,植株可通过降低光化学淬灭、增加热耗散的形式增强对干旱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来源牡丹皮总黄酮含量分析
    程丹丹,罗 晓,王仕越,罗振晖,袁文鹏
    2021, 50(04): 262-266.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4.004
    摘要 ( )   PDF(324KB) ( )  
    通过单因素试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牡丹根皮的总黄酮提取工艺,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产地野生和栽培牡丹皮总黄酮含量。结果显示,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50 (g/mL),乙醇浓度50%,提取温度64 ℃,超声时间65 min,陕西商洛和陕西略阳产野生牡丹皮的总黄酮含量最高达64.035 mg·g-1,云南昆明栽培牡丹皮总黄酮含量最低,仅30.439 mg·g-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线莲HPLC指纹图谱研究
    李轶奕,刘顺治,谢婷婷,范世明,丘鹰昆
    2021, 50(04): 267-271.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4.005
    摘要 ( )   PDF(366KB) ( )  
    以14批不同来源金线莲药材为原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乙腈-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建立栽培及野生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gii)的指纹图谱,结合相似度分析,探讨金线莲与银线莲(Goodyera hachijoensis)的差异。结果表明,金线莲HPLC指纹图谱标定了24个共有峰,并指认了金线莲苷和葫芦巴碱、鼠李素-3-O-芸香糖苷、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Batatasin-Ⅲ等6个共有峰。除3批药材外,其余11批相似度均高于0.910,相似度总体较好。银线莲图谱相似度仅达0.529、0.721、0.698,均低于14批金线莲样品间的相似度。根据相似度评价,认为金线莲与银线莲存在差异,该结果可为分析评价金线莲与银线莲差异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生态与资源分类
    壳聚糖改性竹炭对铜吸附性能研究
    林潇雨,姚俊冰
    2021, 50(04): 272-277.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4.006
    摘要 ( )   PDF(335KB) ( )  
    为了提高竹炭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离子能力,采用交联法设计合成新型的磁性壳聚糖改性竹炭复合吸附剂,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对改性竹炭复合吸附剂进行表征,同时开展不同Cu2+初始浓度、吸附剂投加量、吸附时间、pH和温度等因素对Cu2+吸附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效率与Cu2+初始浓度和吸附剂投加量成正效应;吸附平衡时间约8 h;在作用温度范围内,吸附效率随温度升高而上升;pH为7时吸附效果最好。振荡条件吸附效果优于静置处理。该结果为废水重金属深度处理及水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圳杨梅坑山地植物群落演替动态
    雷谨蔓,黄玉源,孙莹芳,杨志明,余欣繁,孙双双
    2021, 50(04): 278-289.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4.007
    摘要 ( )   PDF(421KB) ( )  
    以深圳市杨梅坑山地两个植物群落为调查对象,分析其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特征、重要值的变化,探讨不同阶段植物群落的演替动态规律。结果表明,两个植物群落经过7年演替后,植物群落的丰富度有所增加,且种类组成出现明显差异,两个植物群落在不同时期所呈现的自然景观不一样。群落科、属、种的数量差异明显。原鸭脚木-九节-铁线蕨群落2013年共有26科36属39种,2018年共有19科29属30种,2019年共有32科51属61种;原绒毛润楠-瓜馥木-团羽铁线蕨群落2013年共有25科30属33种,2018年共有24科33属33种,2019年共有42科67属83种。两个植物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三个层次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几乎都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演替系列中,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组成均表现出耐荫种替代非耐荫种的趋势,且植物群落的层次由简单趋向复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武功山地区野生有毒植物资源研究
    张帆靖,周 雯,颜静茹,陈加蓓,陈功锡
    2021, 50(04): 290-30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4.008
    摘要 ( )   PDF(414KB) ( )  
    为了解武功山地区有毒植物资源情况及毒性特点,有效保护与利用武功山有毒植物资源,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并结合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对该地区的有毒植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武功山地区共有有毒植物75科179属240种;形成以豆科(Leguminosae)、毛茛科(Ranunculaceae)、菊科(Asteraceae)、百合科(Liliaceae)4科为主的数量优势科(含10种及以上),以紫堇属(Corydalis)为主的数量优势属(含5种及以上)。该区有毒植物的生活习性以草本为主;以海拔400~499 m区域内的植物最多,且主要生长在山坡、林中、灌丛等环境中。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科以泛热带分布和世界分布为主,属以北温带分布和泛热带分布为主,而种以中国特有分布和东亚分布最多。毒性以小毒为主,有毒部位以全株有毒为主;有毒化学成分颇为复杂,主要以生物碱为主,毒理类型以神经系统毒为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喀斯特石漠化区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
    代丽华,易武英,湛天丽,彭 熙,唐金刚
    2021, 50(04): 301-308.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4.009
    摘要 ( )   PDF(313KB) ( )  
    为了揭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苔藓植物的物种多样性,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程度石漠化区域苔藓植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苔藓的科、属、种数量随着石漠化程度加剧而下降,其中,强度石漠化的科数最少且显著低于其他三种石漠化类型,比潜在、轻度、中度石漠化地区苔藓科数分别降低70.00%、57.14%、33.33%;轻度石漠化地区的真藓科、青藓科、丛藓科、曲尾藓科等包含属数较多,占总属数34.62%;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变化基本一致,随石漠化程度加剧而下降,其中苔藓植物在潜在石漠化地区Shannon-Wiener指数为1.9393,高于其他三种石漠化区域,比强度石漠化区高43.97%,Simpson指数以轻度石漠化过渡到中度石漠化地区物种丰富度下降最快,下降26.73%;潜在石漠化区较其他三个区域拥有更高的苔藓数量。说明苔藓植物的分布和石漠化程度密切相关,随着石漠化程度加重,苔藓植物的科、属、种总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东省被子植物 2个新记录
    汪 韬,毛志伟,王基宇,谢威力,侯学良
    2021, 50(04): 309-312.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4.010
    摘要 ( )   PDF(344KB) ( )  
    在广东大亚湾海岛植物调查中,发现广东省被子植物新记录2个物种——芸香科(Rutaceae)光叶山小橘[Glycosmis craibii var. glabra (Craib) Tanaka]和山茶科(Theaceae)保亭杨桐(Adinandra howii Merrill & Chun)。凭证标本存放于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标本室(AU)。新记录既丰富了广东省植物多样性,也为海岛植物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野生干巴菌(Thelephora ganbajun M. Zang)在中国的新分布
    严胜泽,罗情情,叶开温,王爱琴,詹美蓉
    2021, 50(04): 313-317.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4.011
    摘要 ( )   PDF(610KB) ( )  
    报道福建北部山区三明地区及台湾中部南投山区所采集的真菌标本,经过形态特征、显微构造及ITS序列分析与鉴定,确认为干巴菌(Thelephora ganbajun M. Zang)。结合文献分析,认为干巴菌的生长分布范围在21°N~27°N之区域。此发现提供了干巴菌在中国新的分布地区,丰富了中国干巴菌的分布资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铁皮石斛锈病病原鉴定及药剂筛选
    罗 凯,李泽生,姜 艳,贾 敏,高 燕,耿秀英,李桂琳
    2021, 50(04): 318-322.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4.012
    摘要 ( )   PDF(331KB) ( )  
    为了明确铁皮石斛锈病的病原菌种类,筛选其有效防治药剂,通过对云南瑞丽铁皮石斛种植基地调查,运用形态学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选用4种杀菌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铁皮石斛锈病由真菌鞘锈菌(Coleosporium sp.)引起,发生期为每年2~11月,鞘锈菌的夏孢子直接侵染铁皮石斛叶片,以冬孢子越冬。10%苯甲·丙环唑悬浮剂450 mL·hm-2与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00 g·hm-2的防效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药剂,3次药后防效分别为82.16%和82.88%,这2种药剂可作为防治铁皮石斛锈病的有效药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综述
    山茶属连蕊茶组和毛蕊茶组资源及其种质创新研究进展
    张亚利,杜 诚,胡永红
    2021, 50(04): 323-332.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1.04.013
    摘要 ( )   PDF(412KB) ( )  
    山茶属(Camellia)植物集茶叶、茶油及茶花三大特色为一身。近年来,该属连蕊茶组(Sect. Theopsis)和毛蕊茶组(Sect. Eriandria)植物随着野生资源在束花茶花种质创新等方面的发展而逐渐受到关注。为在未来山茶的开发应用中进一步利用两组资源,本文重点总结连蕊茶组和毛蕊茶组的植物资源、观赏性及适应性、种质创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1)山茶属主要包括闵天禄、张宏达及Sealy三个分类系统研究,按照张宏达分类系统,连蕊茶组资源48种,毛蕊茶组15种;闵天禄分类学系统连蕊茶组19种,毛蕊茶组9种。2)两组资源具开花繁密,叶形较小的特点;花的挥发性成分以苯乙醇、芳樟醇、柏木醇为主。3)在应用研究中主要体现在束花茶花的育种,连蕊茶组植物10余种,毛蕊茶组1~2种已用于种质创新。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两组资源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亟需结合经典分类及现代分子生物等技术开展全面的综合性基础研究;在充分发挥我国特有连蕊茶组和毛蕊茶组资源的基础上,聚焦抗逆性及观赏性的种质创新,不断丰富该类资源在园林景观等方面的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