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5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8-20
    上一期    下一期

    植物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植物生态与资源分类
    综述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植物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石蒜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及系统学研究
    付文佛, 肖 涛, 张永洪
    2023, 52(4): 271-286.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4.001
    摘要 ( )   PDF(6727KB) ( )  
    对17种石蒜属Lycoris植物的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基本特征及其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石蒜属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具有典型的四分体环状结构,全长158 335~158 761 bp,总GC含量37.7%~37.8%。基因数量为133~137个,蛋白质编码基因、核糖体RNA基因、转运RNA基因数目稳定。含有散在重复序列41~57个,检测到66~74个SSR位点,其中单核苷酸A/T重复最多。密码子偏好性分析发现,编码密码子数量在26 448~26 740个之间,共有31 个密码子的 RSCU 值大于1,而其中29 个密码子的第三位碱基为A或U,表明17个石蒜属植物偏好A或U结尾的密码子。叶绿体全基因组比对和共线性分析结果显示,石蒜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不存在重排和倒置,具有较高的保守性,非编码区的变异频率高于编码区。IR边界分析表明,由于IR区的收缩和扩张,部分物种中的rpl22、rps19、ndhF基因均出现跨过JLB或JSB边界的情况。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筛选出trnG-UCC、atpF-atpH、psbC-trnS-UGA-psbZ、trnG-GCC-psbZ、rpl32、trnL-UAG-rpl32-ccsA、rps15-ycf1等高变基因和基因间隔区可作为分子标记用于系统发育分析。以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石蒜属物种形成单系,支持该属独立的分类地位。传统的基于雄蕊和花冠形态划分的整齐花亚属和石蒜亚属的物种均未形成单系,基于雄蕊与花被片的位置关系对石蒜属植物属下物种进行分类仍值得商榷。同时,系统发育分析支持安徽石蒜L. anhuiensis、江苏石蒜L. houdyshelii、稻草石蒜L. straminea、玫瑰石蒜L. rosea杂交起源的观点,并揭示了它们可能的母本。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N素指数施肥对野牡丹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李冰敏, 卓定龙, 谢伟文, 方必君, 刘晓洲, 谭广文
    2023, 52(4): 287-292.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4.002
    摘要 ( )   PDF(508KB) ( )  
    以一年生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扦插苗为试材,设置5个梯度N素指数施肥处理(施氮总量分别为1、3、5、7、9 g·株–1),以不施肥和平均施肥(施氮总量为5 g·株–1)为对照,通过测定苗高、地径、生物量、叶绿素SPAD值和光合特性等指标,结合隶属函数分析进行综合评价,探讨N素指数施肥对野牡丹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T4 (17.50 g 氮肥·株–1)表现最为显著,其苗高、地径、生物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达最大值,根冠比和气孔限制值达最小值,处理T4的隶属函数综合值最高。因此,指数施肥处理T4的施肥效果最佳,即每株野牡丹施17.50 g氮肥的指数施肥处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罗汉果伯林2号种子形态结构及萌发特性
    曾荔琦, 曾嘉欣, 杨蕾蕾, 杨 洋
    2023, 52(4): 293-30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4.003
    摘要 ( )   PDF(11365KB) ( )  
    以广西桂林永福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伯林2号种子为材料,测定种子形态、千粒重、吸水率、发芽率和发芽势,以及不同浸种处理、pH、PEG-6000浓度对其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罗汉果伯林2号种子呈扁平状类圆形,长17.00 mm,宽14.34 mm,厚3.44 mm,千粒重178.71 g。罗汉果种子吸收的水分主要储存在种壳边缘厚壁纤维的缝隙和死亡的海绵细胞中。其成熟种子在25 ℃、相对湿度60%、12 h光照/12 h黑暗条件下发芽率为46.67%,发芽势13.33%。浸种可使种子发芽始末时间提前7~8 d。罗汉果种子萌发显著受酸胁迫和干旱胁迫影响。当在弱酸性(pH 6)条件下,其发芽率最高53.33%,当pH降低,其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显著降低。高浓度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不仅降低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还显著影响幼苗长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分析簕菜化学成分
    陈兰青, 黎淑贞, 甘礼社, 金静维, 吴日辉, 马 航, 张 焜, 李冬利
    2023, 52(4): 301-309.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4.004
    摘要 ( )   PDF(1911KB) ( )  
    建立分析簕菜Acanthopanax trifoliatus中多种化学成分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Orbitrap HRMS)法,为簕菜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UPLC-Q-Orbitrap HRMS),选用Hypersil GOLD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9 μm)进行分离,以0.1%甲酸水溶液-0.1%甲酸乙腈溶液体系进行梯度洗脱,质谱设置成负离子全扫描模式和二级质谱自动触发扫描,快速识别并通过数据库、文献对比以及对照品确认鉴定簕菜样品中的化学成分。共鉴定出29个化合物,其中19个多酚类化合物和10个萜类化合物。该研究首次报道使用UPLC-Q-Orbitrap HRMS方法快速全面分析簕菜化学成分的可行性,为簕菜活性化学成分分析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选疏肝胃安颗粒制备工艺
    柯媛媛, 高永跃, 罗玉玲, 周训蓉
    2023, 52(4): 310-317.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4.005
    摘要 ( )   PDF(890KB) ( )  
    以柚皮苷含量和总固体收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选疏肝胃安颗粒提取工艺的最佳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和加水倍数;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颗粒成型工艺的药辅比、辅料比、胶态二氧化硅比例最佳水平,并采用综合加权法计算总评得分。结果表明,疏肝胃安颗粒最佳提取工艺为煎煮3次,第一次加7.5倍水,第二、三次加6倍水,每次煎煮45 min,滤过,浓缩;最佳成型工艺为辅料与浸膏比1:1、可溶性淀粉与糊精比1:1、胶态二氧化硅比例8%。验证3批总评的平均值为0.737,理论预测值为0.766,验证值与预测值相对偏差1.93% (小于5.0%)。优选的疏肝胃安颗粒制备工艺为其大生产提供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生态与资源分类
    不同种源红锥叶片表型变异分析
    李 娜, 杨袁木, 李子玥, 魏瑞研, 徐 放, 陈新宇, 朱报著, 张卫华
    2023, 52(4): 318-326.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4.006
    摘要 ( )   PDF(750KB) ( )  
    以来自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种质基因库的17个代表性种源共229个无性系为研究对象,选取叶片的5个表型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探寻不同种源红锥叶片的形态变异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关系。不同种源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形指数和叶柄长的变化区间分别为10.9~17.9 cm2、7.5~9.3 cm、2.2~2.9 cm、3.3~3.6和0.39~0.67 cm,其性状间变异系数为3.2%~15.6%;各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种源内的方差分量百分比均值(48.404%)明显大于种源间(11.423%),种源内变异是红锥叶片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叶面积、叶长和叶宽两两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叶宽、叶面积、叶柄长与叶形指数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叶长、叶宽、叶面积与经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中,在欧氏距离15处将17个种源聚为3类。红锥叶片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叶长、叶宽和叶面积呈现以经度和海拔变化为主的地理变异模式,且经度大海拔低的种源叶片较短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Sentinel-2影像的厦门市茶园遥感提取
    李 艳, 张 帆
    2023, 52(4): 327-335.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4.007
    摘要 ( )   PDF(7578KB) ( )  
    以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为研究区,以Sentinel-2 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分析多时相的Sentinel-2光谱在不同地物上的光谱特征差异,选择敏感光谱构建的植被指数和纹理特征作为茶园提取特征,使用随机森林分类方法提取研究区茶园的分布范围。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方法结合Sentinel-2光谱和纹理信息,在多个时期都能达到较好的提取效果。其中,在10月的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最高,分别为95.53%和0.9088;4月和12月的分类精度比较接近,总体精度分别为94.28%和94.41%,Kappa系数分别为0.8889和0.8881;7月的分类精度最低,总体精度为91.05%,Kappa系数为0.8254。分类结果满足茶园管理研究需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浙江景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及保护建议
    何海荣, 吴耀成, 金民忠, 林 坚, 程力波, 夏丽敏
    2023, 52(4): 336-342.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4.008
    摘要 ( )   PDF(519KB) ( )  
    通过实地调查、查阅文献等方法对浙江景宁县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及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经调查,景宁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8科38属5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1种、二级保护50种。文中统计了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科、属、种组成和分布特点等情况,分析其濒危状况及致濒原因;同时结合景宁实际,提出加强宣传教育增进民众保护意识、加大执法力度提高依法保护水平、加强资源调查掌握动态变化、强化自然保护地管理提高保护成效等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带唇兰属一新记录种——金平带唇兰
    龙 波, 张 泽, 张 煜, 许如花, 赵大克
    2023, 52(4): 343-346.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4.009
    摘要 ( )   PDF(23068KB) ( )  
    报道中国兰科带唇兰属Tainia Bl.一新记录种——金平带唇兰Tainia epiphytica S. Sarkar, Agrawala, S. Chakraborty, D. Maity & Odyuo。该种于2023年1月正式命名发表,并报道产于印度米佐拉姆邦和那加兰邦,以及老挝和越南。该种与阔叶带唇兰T. latifolia (Lindl.) Rchb. f.相近,区别在于前者花紫棕色,基部黄色,花梗和子房长10 mm,绿色;蕊柱两侧无翅,药帽具黄色突起物。文中描述其形态特征并提供彩色照片。凭证标本存放于云南大学植物标本馆(YNU)。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贵州省兰科植物4种新记录
    费仕鹏, 陈正仁, 刘绍飞, 余成俊, 付贞仲, 莫家伟, 余登利
    2023, 52(4): 347-35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4.010
    摘要 ( )   PDF(3721KB) ( )  
    报道贵州省4个兰科植物新记录种,分别是密花石斛Dendrobium densiflorum Lindl.、麻栗坡绒兰Dendrolirium malipoense (Z. J. Liu et S. S. Chen) H. Jiang、小小斑叶兰Goodyera yangmeishanensis T. P. Lin、岩生羊耳蒜Liparis petraea Aver. & Averyanova。这些兰科植物新记录的发现,丰富了贵州省兰科植物的多样性,对今后研究植物区系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名实图考》悬钩子属植物考证
    汪 韬, 肖定勇, 侯学良
    2023, 52(4): 351-360.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4.011
    摘要 ( )   PDF(7894KB) ( )  
    通过对《植物名实图考》中描述的悬钩子属Rubus植物进行分类性状梳理,开展产地标本研究和实地调查,对麦条草、面来刺、阴阳莲、蓬虆和覆盆子5种植物给出新的考证意见:麦条草为红腺悬钩子Rubus sumatranus Miquel;面来刺为小柱悬钩子R. columellaris Tutcher;阴阳莲为太平莓R. pacificus Hance;蓬虆为灰白毛莓R. tephrodes Hance;覆盆子为插田泡R. coreanus Miquel。赞同前人对红梅消、泼盘和悬钩子的考证意见,认为白马鞍和白鲜皮并非悬钩子属植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食品级微生物发酵中药研究进展
    郑嘉馨, 张 建, 蒋倍娴, 章玉丽, 胡锦余, 赵 延
    2023, 52(4): 361-368.  DOI: 10.3969/j.issn.1009-7791.2023.04.012
    摘要 ( )   PDF(363KB) ( )  
    食品级微生物发酵中药是对传统中药炮制的传承和发展。中药经食品级微生物发酵后有效成分提取率提高、药效增强、毒副作用降低,还具有改善口感、节约资源等优势,在养殖、医疗保健、化妆品等领域拥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本文综述食品级微生物发酵中药相关研究进展,主要从发酵技术、菌种选育和药食同源性中药的角度分析发酵对其协同效应、口感等产生的影响,并总结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为后续中药的研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封面目录
    2023, 52(4): 0-0. 
    摘要 ( )   PDF(12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