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凯会, 吴迪, 李士敏, 薛强, 吴娟娟, 冯雪, 侯鑫, 程鑫颖. 板蓝根醇沉沉淀渣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J]. 中成药, 2024, 46(11): 3692–3697.
[2] 杨福红, 赵鑫, 刘东, 宋梦莎, 王盼, 杜弢. 陇东地区菘蓝干物质和品质动态积累研究及评价[J]. 中成药, 2024, 46(1): 149–155.
[3] 杨丽, 刘洋, 陈建波, 石秀佳, 程亚茹, 龚燚婷, 董玲, 孙裕. 道地药材“陇药”的形成与发展[J]. 中国中药杂志, 2019, 44(24): 5513–5519.
[4] 王玉才, 张恒嘉, 邓浩亮, 李福强, 黄彩霞, 薛道信. 调亏灌溉下菘蓝耗水量变化特征[J]. 水土保持通报, 2019, 39(2): 167–171.
[5] 王玉才, 何秀成, 王泽义, 巴玉春, 张昌陇, 韩祎, 李福强. 水氮耦合对菘蓝耗水和土壤水分的影响[J]. 农业工程, 2021, 11(9): 47–54.
[6] 王月, 何相贵, 谢海霞, 周健平, 王书昱. 膜下滴灌水氮用量对春大豆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灌溉排水学报, 2025,44(2): 37.
[7] 韦广源, 谭军利, 李红, 马波, 王月梅, 田海梅, 王西娜. 施氮量和灌溉定额对引黄灌区麦后复种油菜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3, 31(11): 1745–1757.
[8] 冯福学, 慕平, 赵桂琴, 柴继宽, 刘欢, 陈国栋. 西北绿洲灌区饲用燕麦耗水特性及产量变化对水氮耦合的响应[J]. 草业学报, 2017, 26(8): 74–84.
[9] 杨波, 张春雪, 朱晓瑞, 郑向群. 大豆—萝卜间作体系化学肥料减施增效效果研究[J]. 长江蔬菜, 2019(14): 28–32.
[10] Thorup-Kristensen K, Magid J, Jensen L S. Catch crops and green manures as biological tools in nitrogen manage ment in temperate zones [J]. Advances in Agronomy, 2003, 79(2): 227–302.
[11] 张权, 王秋岭, 刘美茹, 张仙美, 郑磊, 吴鹤敏, 戴晋, 李天奇. 芝麻与大豆间作套种效益分析[J]. 天津农业科学, 2021, 27(7): 16–19.
[12] 冯福学, 慕平, 赵桂琴, 柴继宽, 刘欢, 陈国栋. 西北绿洲灌区水氮耦合对燕麦品种陇燕3号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7, 43(9): 1370–1380.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SL 13-2015 灌溉试验规范 [S]. 北京: 奔流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5.
[14] 王泽义, 张恒嘉, 王玉才, 张万恒, 高佳, 巴玉春. 板蓝根耗水特性和其产量及品质对膜下滴灌调亏的响应[J]. 水土保持学报, 2020, 34(3): 318–325.
[15] 王玉才, 张恒嘉, 邓浩亮, 王世杰, 巴玉春. 调亏灌溉对菘蓝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J]. 植物学报, 2018, 53(3): 322–333.
[16] 牛伊宁, 刘冬梅, 罗珠珠, 柴强. 不同供水水平对玉米/豌豆间作系统作物耗水特征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8, 36(1): 83–88,101.
[17] 任强, 徐珂, 樊志龙, 殷文, 范虹, 何蔚, 胡发龙, 柴强. 小麦玉米间作氮肥后移利于减少土壤蒸发提高水分利用效率[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7): 1295–1307.
[18] Duan Y H, Xu M G, Gao S D, Yang X Y, Huang S M, Liu H B, Wang B R.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a wheat-corn cropping system from 15 years of manure and fertilizer applications[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4, 157: 47–56.
[19] 山仑, 徐萌. 节水农业及其生理生态基础[J]. 应用生态学报, 1991(1): 70–76.
[20] 闫学梅, 于振文, 张永丽, 王东. 不同小麦品种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差异[J]. 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3): 694–700.
[21] 赵连佳, 薛丽华, 孙乾坤, 章建新. 不同水氮处理对滴灌冬小麦田耗水特性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16, 36(8): 1050–1059.
[22] 桑会哲, 王超, 樊志龙, 殷文, 范虹, 何蔚, 胡发龙, 柴强. 氮肥减施对青贮玉米豆科饲草间作系统水分利用特征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4, 50(11): 2848–2859.
[23] 邓浩亮, 潘小番, 兰雪梅, 王勤礼, 肖让, 滕安国, 雷联. 水氮互作对河西绿洲灌区玉豆带状复合种植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24, 32(7): 73–82.
[24] Wang Y, Li M, Zhao J. Appropriate water and nitrogen regulation promotes soybean yield formation and improves water–nitrogen use efficiency [J]. Agronomy, 2024, 14(8): 1674–1674.
[25] 周颖, 陈平, 杜青, 庞婷, 付智丹, 张晓娜, 任建锐, 杨文钰, 雍太文. 不同间套作模式对大豆农艺性状及系统经济效益的影响[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8, 36(6): 745–750.
[26] 李仙岳, 丁宗江, 闫建文, 郭宇, 冷旭, 王美荣. 沙区降解膜覆盖下滴灌农田水氮交互效应与模型研究[J]. 农业机械学报, 2018, 49(7): 261–270.
[27] 马永鑫, 谭军利, 韦广源, 王月梅, 田海梅, 王西娜. 减氮节水对引黄灌区春小麦耗水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4(6): 150–160.
[28] 秦子元, 张忠学, 郑和祥, 赵文博, 刘祥. 秸秆还田下灌溉模式对水稻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4(9): 191–199.
[29] 薛道信, 张恒嘉, 巴玉春, 王玉才, 王世杰. 调亏灌溉对荒漠绿洲膜下滴灌马铃薯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8, 36(4): 109–116,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