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忠义. 中国真菌志(第26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37—56.
[2] Jarvis W R. Taxonomy[M]//Coley-Smith J R, Verhoeff K, Jarvis W R. The Biology of Botrytis.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80: 1—18.
[3] 朱丽梅,罗凤霞,李明凤,殷英. 底特律等8个百合品种对百合灰霉病的抗病性鉴定[J]. 江苏农业科学, 2012,40(5): 81—83.
[4] 瞿友均,徐源辉. 百合灰霉病的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治方法[J]. 中国植保导刊, 2010,30(4): 26—27.
[5] 朱丽梅,胡凤荣,罗凤霞. 不同百合品种对百合灰霉病的抗病性鉴定[J]. 植物保护, 2010,36(3): 148—151
[6] 杜运鹏. 我国百合属植物资源评价及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GA)的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4.
[7] 张玉静,王志刚,印东生,王平. 百合主要病害及防治[J]. 北方园艺, 2007(11): 202.
[8] 邵小斌,赵统利,周朝东,朱朋波,刘兴满,孙明伟,汤雪燕,井泽仁. 补光对百合Conca D'or切花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3,41(10): 135—136.
[9] 梁育勤,刘志忠,叶志勇. 厦门地区百合新品种引种栽培[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0,29(1): 41—44.
[10] 李锦馨,李宁. 东方系百合引种试验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36(35): 15708—15711.
[11] 杨爽,袁晓娜,王中轩,杜运鹏,贾桂霞. ‘OT’系列百合品种评价体系的构建[J]. 北方园艺, 2014(14): 55—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