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成中, 贾丹, 冯坤苗, 韩婷, 蒋益萍, 辛海量. 军事本草学发展历史与展望[J]. 药学教育, 2020, 36(5): 23–26.
[2] 肖小河, 杨明会. 中国军事本草[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2.
[3] 肖小河, 贺承山, 姜素椿, 史成和, 鲍燕燕, 李炳文. 中国军事本草药物概论(摘要)[C]//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全国第四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0: 33–35.
[4] 陈功锡, 廖文波, 敖成齐, 刘蔚秋, 张宏达. 武陵山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与性质研究[J]. 植物研究, 2002(1): 98–120.
[5] 罗慧, 谷跃奇, 李莉, 黄国宝, 梁晏诚. 复方桐叶烧伤油的临床应用研究[J]. 当代医药论丛, 2019, 17(4): 44–45.
[6] 蒋建新. 因战而生, 向战而行——回望百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战创伤医学发展[J].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2022, 44(1): 3–8.
[7] 匡勇斌, 谢齐明, 罗婕, 何宜轩, 陈功锡. 湘西地区军事本草植物资源研究(Ⅰ)食用植物资源调查分析[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2, 41(5): 59–66.
[8] 李懋, 李艳珍, 胡凯旋, 陈功锡. 湘西地区军事本草植物资源研究(Ⅲ)补益类植物资源调查分析[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2, 41(6): (待刊).
[9] 叶凡, 贺建武, 魏华, 唐宗湘, 陈功锡. 略论湘西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及产业发展的思路[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0, 39(2): 50–57, 63.
[10] 谷中村, 陈功锡, 黄玉莲, 张丽. 湘西药用植物概览[M]. 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4.
[1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3.
[12] 王国强. 全国中草药汇编(第3版)[J].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13] 吴征镒, 周浙昆, 李德铢, 彭华, 孙航.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J]. 云南植物研究, 2003(3): 245–257.
[14] 吴征镒.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 云南植物研究, 1991(增刊Ⅳ): 1–39.
[15] 李雪晴, 李丽, 刘秀峰, 刘吉华. 三七皂苷的人肠道菌群体外代谢研究[J]. 药物生物技术, 2017, 24(3): 218–223.
[16] 廉莲, 咸晓燕, 楚冬海, 贾伟利, 高慧媛. 川黄柏的化学成分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9(19): 149–152.
[17] 魏安华, 周道年. 金星蕨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J]. 中草药, 2018, 49(4): 791–794.
[18] 张培芬, 李冲. 白花泡桐花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8(22): 2629–2632.
[19] 张德莉, 李晓强, 李冲. 白花泡桐叶三萜类化学成分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 2011, 46(7): 504–506.
[20] 王鹏, 张忠义, 吴忠. 熊果酸在药用植物中的分布及药理作用[J]. 中药材, 2000(11): 717–722.
[21] 周婵媛, 阮婧华, 黄健, 汤瑾, 高源, 鲁杰, 谢丹, 蓝月玉, 张远, 范东生. 香椿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中成药, 2020, 42(5): 1279–1291.
[22] 何燕飞, 周祺, 陈华, 韩春杨, 李世贵, 顾金刚, 刘翠艳. 中药炭药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理研究[J].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15, 37(3): 1–6.
[23] 柴家科, 郭希民, 沈显贵. 一种适用于战创伤致命性大出血止血材料的研发[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 2019, 14(6): 479–480.
[24] 原红霞, 赵云丽, 闫艳, 于治国. 墨旱莲的化学成分[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16): 103–105.
[25] 祝晨蔯, 杨金燕, 林朝展. 冬青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 2008(3): 759–762.
[26] 丁昉, 黄莉婷, 高红伟, 许琼明, 奉建芳, 杨世林, 陈道峰. 三脉紫菀化学成分的分离及其抗补体和抗炎活性的研究[J]. 中草药, 2019, 50(9): 2028–2035.
[27] 王凌天, 孙忠浩, 钟明亮, 吴海峰, 张海晶, 朱乃亮, 孙桂波, 叶晓霞, 许旭东, 朱寅荻, 杨峻山. 风轮菜酚酸类化学成分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7, 42(13): 2510–2517.
[28] 娘去先, 仁增加, 贡保东知, 阿达, 加羊加措, 闹华才让, 李先加. 《四部医典》的跌打损伤外用方剂用药规律及药性探析[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1, 23(5): 1698–1704.
[29] 林生, 张艳玲, 刘明韬, 訾佳辰, 甘茂罗, 宋卫霞, 樊晓娜, 王素娟, 杨永春, 石建功. 小蜡树化学成分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5, 40(13): 2602–2611.
[30] 单立冬, 郭试瑜, 俞光第, 久光正, 印其章. 灯笼草镇痛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1(1): 12–15.
[31] 夏晓旦, 黄婷, 薛嫚, 曾佳. 木芙蓉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成药, 2017, 39(11): 2356–2360.
[32] 赵友兴, 李红芳, 马青云, 李宁, 黄圣卓. 金线草化学成分研究[J]. 中药材, 2011, 34(5): 704–707.
[33] 梁春晓, 王珊珊, 陈淑静, 王媛, 李晋, 常艳旭. 虎杖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中草药, 2022, 53(4): 1264–1276.
[34] 左卫平, 蔡昱, 刘文英, 汪冬庚. 虎杖化学成分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 2020, 55(3): 189–193.
[35] 朱海琳, 孟兆青, 丁岗, 萧伟. 断血流的研究进展[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 15(9): 2002–2010.
[36] 张俊飞, 孙广璐, 张彬, 孙自国, 李玉. 侧柏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 2013, 24(9): 2231–2233.
[37] 王娜, 王奇志. 费菜的临床应用及其研究进展[J]. 北方园艺, 2011(23): 171–174.
[38] 郑慧, 张璐, 全丽秋, 李建春, 李从文, 陈宣钦. 水红木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3(2): 79–87.
[39] 褚小兰, 王汉章, 陈有根. 筋骨草的本草考证[J]. 中药材, 1997(11): 586–587.
[40] 孙煜铮, 刘守金, 陈云飞, 陈佳佳, 胡孝鹏. 中国西南地区凤丫蕨属植物的种类及药用资源调查[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2(2): 76–80.
[41] 樊小瑞, 李娆娆, 林丽美, 廖端芳, 李春. 金樱子药材研究进展[J]. 中国药学杂志, 2018, 53(16): 1333–1341.
[42] 罗江华, 李科, 恩特马克?布拉提白. 白花泡桐的研究进 展[J]. 贵州农业科学, 2010, 38(4): 200–203.
[43] 杨晓宁, 黄贤华, 曾靖, 周青, 周俐, 杨敬格. 迎春花提取物的镇痛镇静作用[J]. 中国临床康复, 2006(35): 42–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