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道斌, 罗松英, 李雅婷, 蔡妙莹, 欧阳婉盈. 湛江观海长廊红树林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22, 44(12): 1639–1642, 1651.
[2] 易小青, 高常军, 魏龙, 蔡坚, 吴琰. 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J]. 生态科学, 2018, 37(2): 61–67.
[3] 黄文明, 李苑菱, 蔡仁飞. 海口市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J]. 热带林业, 2020, 48(4): 62–68, 75.
[4] 李瑞利, 杨芳, 王辉, 王文卿. 红树林保护与修复标准发展现状及对策[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8(5): 916–928.
[5] 郭菊兰, 朱耀军, 武高洁. 海南省清澜港红树林湿地健康评价[J]. 林业科学, 2015, 51(10): 17–25.
[6] 马昇鑫, 周玲玲, 王晋, 余静. 基于遥感的湛江红树林保护区生态系统时空变化特征[J]. 资源科学, 2022, 44(12): 2580–2593.
[7] Ouyang X, Guo F, Lee S Y. The impact of super-typhoon Mangkhut on sediment nutrient density and fluxes in a mangrove forest in Hong Kong [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1, 766(2): 637–648.
[8] 赵牧秋, 陈凯伦, 史云峰. 三亚市红树林碳储量与固碳能力分析[J]. 琼州学院学报, 2013, 20(5): 85–88.
[9] 杨慧荣, 方畅, 高均超, 焦芳. 红树林沉积物微生物空间分布特征及碳汇能力评估[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2023, 62(2): 28–36.
[10] 戴子熠, 廖丽蓉, 梁嘉慧, 武明月, 左平. 1988–2018年广西北海红树林蓝碳储量变化分析[J]. 海洋环境科学, 2022, 41(1): 8–15, 23.
[11] 段晓男, 王效科, 逯非, 欧阳志云. 中国湿地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和潜力[J]. 生态学报, 2008(2): 463–469.
[12] 万丽娟, 张毅, 程东祥, 郑朝成, 黄亚楠. 苏南地区常见公路绿化树种光合固碳特征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55(4): 881–888.
[13] 王丽勉, 秦俊, 高凯, 黄娟, 胡永红. 室内植物的固碳放氧研究[C]//2007年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 北京: 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 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7: 587–589.
[14] 冯晶红, 刘德富, 吴耕华, 刘煜, 秦东旭, 王可健, 刘瑛. 三峡库区消落带适生植物固碳释氧能力研究[J]. 水生态学杂志, 2020, 41(1): 1–8.
[15] 张娇, 施拥军, 朱月清, 刘恩斌, 李梦, 周建平, 李建国. 浙北地区常见绿化树种光合固碳特征[J]. 生态学报, 2013, 33(6): 1740–1750.
[16] 王希群, 马履一, 贾忠奎, 徐程扬. 叶面积指数的研究和应用进展[J]. 生态学杂志, 2005(5): 537–541.
[17] Duursma R A, Kolari P, Per?m?ki M, Pulkkinen M, M?kel? A, Nikinmaa E, Hari P, Aurela M, Berbigier P, Bernhofer C, Grünwald T, Loustau D, M?lder M, Verbeeck H, Vesala T. Contributions of climate, leaf area index and leaf physiology to variation in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of six coniferous forests across Europe: a model-based analysis [J]. Tree Physiology, 2009, 29(5): 621–639.
[18] 吴统贵, 虞木奎, 孙海菁, 李会欣, 张翠, 成向荣. 林药复合系统林下植物光合特性对生长光强的响应[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19(2): 338–341.
[19] 蒋华伟, 罗红雨, 李静会, 靖晶, 姜红卫. 江苏省苏州市32种园林植物的光合及水分利用特征[J]. 江苏农业科学, 2014, 42(3): 131–133.
[20] 缪绅裕, 李德宁, 邓鸿英, 王厚麟, 陈健辉. 广州南沙3种红树植物生理生态特性的比较[J].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10(1): 31–36.
[21] 李林锋, 吴小凤, 刘素青. 湛江5种红树林树种光合作用特性及光合固碳能力研究[J]. 广西植物, 2015, 35(6): 825–832.
[22] 孙程旭, 雷新涛, 曹红星, 冯美利, 李杰. 不同树龄油棕光合特性及影响因子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1, 24(2): 541–545.
[23] 吕芳德, 黄菁, 和红晓. 不同树龄美国山核桃光合作用的试验与分析[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1, 31(3): 44–46.
[24] 黄丽. 福建省漳江口秋茄、桐花树、白骨壤和木榄光合作用季节动态研究[J]. 湿地科学, 2013, 11(1): 82–89.
[25] 王旭军, 吴际友, 廖德志, 程勇. 主要城市园林树种乐昌含笑光合特性研究[J].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8(5): 26–30.
[26] 王卓敏, 左焕焕, 薛立, 张亨, 陈红跃, 曾凤. 广东横琴岛10种园林植物光合生理特性研究[J]. 热带林业, 2016, 44(3): 31–34.
[27] 王宝琦, 刘志理, 戚玉娇, 金光泽. 利用不同方法测定红松人工林叶面积指数的季节动态[J]. 生态学报, 2014, 34(8): 1956–19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