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范琢玉, 王悦, 李雨轩, 沈光海, 朱鹤云. 黄芪建中汤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22, 43(2): 139–142.
[2] 秦雪梅, 李震宇, 孙海峰, 张丽增. 中国黄芪药材生产现状与分析[C]//中国植物学会. 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南昌: 中国植物学会, 2013: 309–310.
[3]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5: 302.
[4] Liu Y X, Song X M, Dan L W, Tang J M, Jiang Y, Deng C, Zhang D D, Li Y Z, Wang W. Astragali Radix: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its botany, phytochemistry, pharmacolog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J]. Archives of Pharmacal Research, 2024, 47(3): 165–218.
[5] 李明泽, 李国锋, 黄玉龙, 张霁红, 张芳. 黄芪活性成分生理功能及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4, 50(13): 398–407.
[6] Wang L L, Yang L C, Xiong F, Nie X Q, Li C B, Xiao Y M, Zhou G Y. Nitrogen fertilizer levels affect the growth and quality parameters of Astragalus mongolica [J]. Molecules, 2020, 25(2): 381–381.
[7] 侯艳, 崔宁博, 郭立, 甘永德. 西南季节性干旱区夏玉米水氮耦合效应与水氮生产函数研究[J]. 灌溉排水学报, 2024, 43(4): 34–40.
[8] 关军锋, 李广敏. 干旱条件下施肥效应及其作用机理[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2(1): 63–65.
[9] 尚文彬, 张忠学, 郑恩楠, 刘明. 水氮耦合对膜下滴灌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J]. 灌溉排水学报, 2019, 38(1): 49–55.
[10] 冯福学, 慕平, 赵桂琴, 柴继宽, 刘欢, 陈国栋. 西北绿洲灌区饲用燕麦耗水特性及产量变化对水氮耦合的响应[J]. 草业学报, 2017, 26(8): 74–84.
[11] 蔡晨阳, 庞桂斌, 薛建文, 丛鑫, 苏学伟, 董文旭, 王昕, 徐征和. 不同水氮调控下夏玉米农田氮素运移及淋失特征分析[J]. 节水灌溉, 2022(4): 47–53,59.
[12] 李金娟, 陈鸿, 徐利岗. 干旱区黄芪耗水量及灌溉制度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32): 15645–15648.
[13] 胡娅婷, 徐志超, 田亚, 高冉冉, 贺京, 辛天怡, 浦香东, 王瑀, 刘霞, 宋经元. 大田不同水分条件对蒙古黄芪生长及品质的影响[J]. 世界中医药, 2020, 15(9): 1285–1290.
[14] 魏廷邦, 魏玉杰, 魏域斌, 苏毓杰, 常瑛, 邴晶, 陈志国, 陈芳, 龚永福, 毋玲玲, 张兆萍, 臧广鹏, 张英英. 水氮耦合对蒙古黄芪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1, 39(2): 130–136.
[15] 王玲玲, 杨路存, 熊丰, 聂秀青, 肖元明, 李长斌, 赵晓辉, 郑智, 周国英. 不同栽培密度和采收期对蒙古黄芪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 分子植物育种, 2019, 17(23): 7962–7968.
[16] 王渭玲, 王振, 徐福利. 氮、磷、钾对膜荚黄芪生长发育及有效成分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 2008(15): 1802–1806.
[17] 张忠学, 刘明, 齐智娟. 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玉米地土壤氮素和肥料氮素的影响[J]. 农业机械学报, 2020, 51(2): 284–291.
[18] 满建国, 王东, 于振文, 张永丽, 石玉. 不同带长微喷带灌溉对土壤水分布与冬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3, 24(8): 2186–2196.
[19] 高宇, 樊军, 彭小平, 王力, 米美霞. 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植被土壤水分消耗和补充深度对比研究[J]. 生态学报, 2014, 34(23): 7038–7046.
[20] 王建东, 赵月芬, 张彦群, 龚时宏, 隋娟, 晏清洪. 华北平原秸秆覆盖滴灌冬小麦中后期耗水规律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7, 35(6): 1–9.
[21] 杨宏羽, 李欣, 王波, 钟海旭, 章斌科, 王泽斌. 膜下滴灌油葵土壤水热高效利用及高产效应[J].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32(8): 82–88.
[22] 金修宽, 马茂亭, 赵同科, 安志装, 姜玲玲. 测墒补灌和施氮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8, 51(7): 1334–1344.
[23] 张超, 张鹏, 杨喆, 孙红春, 祝令晓, 张科, 张永江, 白志英, 刘连涛, 李存东. 播期推迟对棉花根系生长发育特征及产量的影响[J]. 棉花学报, 2024, 36(3): 181–193.
[24] 李传梁, 于振文, 张娟, 张永丽, 石玉. 测墒补灌条件下施氮量对小麦开花后13C同化物积累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1): 92–98.
[25] 崔政军, 高玉红, 剡斌, 吴兵, 牛俊义, 赵邦庆, 赵永伟, 李瑛. 水氮耦合对土壤水分时空分布与胡麻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19, 33(2): 398–411.
[26] 吴兵, 高玉红, 高珍妮, 剡斌, 张中凯, 崔政军, 牛俊义. 施肥对旱地胡麻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 2017, 24(3): 188–193.
[27] 邵志远, 蒋静, 张毅, 张超波. 不同灌水和施氮处理对燕麦产量、耗水特性和土壤盐分的影响[J]. 灌溉排水学报, 2022, 41(5): 84–89.
[28] 栗丽, 洪坚平, 王宏庭, 谢英荷, 张璐. 水氮互作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2, 26(6): 291–296.
[29] 李艳翠, 李福强, 周波. 膜下滴灌水分亏缺对绿洲蒙古黄芪水生产力及品质的影响[J].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5(4): 82–86.
[30] 韩冬雨, 李立军, 赵鑫瑶, 渠佳慧, 杨金虎, 王千军, 罗素菊, 韩丽. 施氮对燕麦间作箭筈豌豆饲草产量和品质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10): 40–51.
[31] 刘青林, 张恩和, 王琦, 王田涛, 刘朝巍, 尹辉, 俞华林. 灌溉与施氮对留茬免耕春小麦耗水规律、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12, 21(5): 169–177.
[32] 曹雪松, 郑和祥, 苗平, 牛海, 孙晨云. 引黄滴灌条件下水氮互作对玉米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灌溉排水学报, 2022, 41(3): 33–39.
[33] 徐剑, 赵经华, 洪明, 马亮, 马英杰. 膜下滴灌不同灌水定额及水氮耦合对打瓜耗水规律的影响[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9, 30(2): 231–238.
[34] 李池, 陈刚, 梁国成, 杨继革, 曹伟, 赵经华, 马明杰. 基于熵权–TOPSIS的滴灌春玉米灌水定额研究[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23, 34(2): 216–224.
[35] 王玉才, 何秀成, 王泽义, 巴玉春, 张昌陇, 韩祎, 李福强. 水氮耦合对菘蓝耗水和土壤水分的影响[J]. 农业工程, 2021, 11(9): 47–54.
[36] 杨莹攀, 尹娟, 朱银浩, 李升. 水氮调控对宁夏中部旱区马铃薯产量与土壤质量的影响[J]. 农业机械学报, 2024, 55(9): 358–3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