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沈国舫. 森林培育学[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2] 李景文. 森林生态学(第2版)[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2.[3] 孙儒泳,李博,诸葛阳,等. 普通生态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4] 黄运菲. 马尾松混交林持水性能的研究[J]. 江西林业科技, 2006(1): 22-24.[5] 吴建平,袁正科,田育新. 湖南省主要森林类型林地土壤持水功能及其改良技术[J]. 水土保持通报, 2000,12(6): 30-32.[6] 杨涛. 天然林生物量结构特征及林下土壤层持水性能研究[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17(3): 296-299.[7] 张强,孙向阳,王涵,等. 毛乌素沙地土壤的持水特性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04,17(S1): 63-66.[8] 张鼎华,翟明普,贾黎明,等. 沙地土壤种植杨树-刺槐混交林后持水特性变化的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2,13(8): 971-974.[9]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物理室.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5.[10] 潘丽琴,罗明灿,车小蓉. 炼铁乡桉树林分改造参试树种生长调查分析[J]. 四川林勘设计, 2005,12(4): 43-46.[11] 陈远生. 闽南丘陵山地几种林分的持水性及改土效果比较[J]. 防护林科技, 2005(6): 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