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再峰,赵莉,刘圆,等. 杂环脲类细胞分裂素混剂对白肉火龙果经济性状的影响[J]. 福建果树, 2008(147): 28-30.[2] 郑伟,蔡永强,戴良英. 火龙果病虫害的研究进展[J]. 贵州农业科学, 2007,35(6): 139-142.[3] 金吉芬,王彬,张建新,等. 火龙果授粉品系筛选试验[J]. 贵州农业科学, 2008,36(3): 132-133.[4] 王彬,郑伟,韦茜,等. 火龙果的保健价值及发展前景[J]. 广西热带农业, 2004(3): 19-21.[5] 王彬,郑伟. 火龙果在贵州南亚热带地区的发展前景[J]. 福建果树, 2004(1): 36-38.[6] 蔡永强,向青云,陈家龙,等. 火龙果的营养成分分析[J]. 经济林研究, 2008,26(4): 53-56.[7] 赵会敏. 火龙果营养保健功能及开发利用[J]. 农产品资源, 2007(11): 41-44.[8] 张福平. 火龙果的营养保健功效及开发利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2(3): 49-50.[9] 杨洪元,黄康晟. 火龙果红色素提取工艺及其性质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 2009,15(3): 151-153.[10] 袁亚芳,陈明贤,陈清西,等. NaCl胁迫对火龙果扦插苗若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 热带作物学报, 2012,33(7): 1256-1260.[11] 袁亚芳,陈明贤,陈清西,等. 不同品种火龙果耐盐差异性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 2013,34(1): 92-97.[12] 王磊,汤庚国,刘彤. 6-BA、GA3和NAA对换锦花开花特性及内源激素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9,33(5): 131-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