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文,孔德平. 田菁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J]. 现代农村科技, 2009(15): 12.
[2] 莫文英,倪水松. 普通田菁的共生固氮特性[J]. 浙江大学学报, 1990,16(1): 94—97.
[3] 王卫卫. 陕、甘黄土高原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结构及固氮作用研究[D]. 西安: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4] 殷云龙,於朝广,华建峰,熊亮,莫海波. 豆科植物田菁对滨海盐土的适应性及降盐效果[J]. 江苏农业科学, 2012,40(5): 336—338.
[5] 岳景范,张如玉,吴桂秀. 光周期对田菁发育和形态建成的影响[J]. 北方水稻, 1977(Z4): 10—15.
[6] 傅庆林. 浙江省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浙江农业学报, 2002,14(1): 7—13.
[7] 韩延华. 金花含笑导管及穿孔板的结构观察[J].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2,25(1): 29—31.
[8] 李鸿雁,李志勇,师文贵,李兴酉,刘磊. 6种豆科牧草叶片解剖性状与抗旱性关系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10,30(10): 1989—1994.
[9] 姚静远,李东升,郭琳,胡佳成. 植物叶表气孔日变化规律与叶厚参数的相关性初探[J]. 浙江农业学报, 2015,27(1): 44—48.
[10] 董必慧,张银飞,王慧. 江苏海岸带耐盐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 江苏农业科学, 2010(1): 318—321.
[11] 朱广龙,马茵,韩蕾,霍张丽,魏学智. 植物晶体的形态结构、生物功能及形成机制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14,34(22): 6429—6439.
[12] 董鑫,刘晓云,张斌,王易鹏. 云南省田菁根瘤菌及根瘤内生细菌遗传多样性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 2010,31(1): 88—92.
[13] 袁剑刚,徐昊娟,席嘉宾,简曙光,杨中艺. 茎瘤共生固氮体系及其应用[J]. 草业科学, 2001,18(1): 1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