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苏颖,刘宏岩. 苏颂《本草图经》之特色探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18(7): 719–720.
[2] 苏颂(尚志钧, 辑校). 本草图经辑校本[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17: 65–68, 167–169, 377–379.
[3]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福建省志 医药志[M]. 北京: 方志出版社, 1997: 13–16.
[4] 郑金生,傅世垣,任继愈. 中华大典卷三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药物图录总部: 墨线图卷[M]. 成都: 巴蜀书社, 2008.
[5] 郑金生,傅世垣,任继愈. 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药物图录总部: 彩绘图卷[M]. 成都: 巴蜀书社, 2008.
[6] 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福建植物志》编写组. 福建植物志(第6卷)[M].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477.
[7] 苏敬(尚志钧辑校). 唐?新修本草: 辑复本[M].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 149–150.
[8] 蔡振坚. 建瓯县志(全)[M]. 台湾: 成文出版社, 1967: 275.
[9] 陶弘景. 名医别录[M]. 尚志钧, 辑校.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 20.
[10] 李时珍. 本草纲目[M]. 张守康, 主校.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 551,886.
[1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 56,264.
[12] 吴其浚(清). 植物名实图考[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57: 620–621.
[13] 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 福建药物志(第2卷)[M].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74–76.
[14]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3分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67.
[1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第5册)[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1002.
[16] 谢宗万. 中药材品种论述(上)[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334–335.
[17] 孙启明. 苏图研究[M]//张志斌,郑金生. 本草纲目研究札记. 北京: 龙门书局, 2019: 639.
[18] 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福建植物志》编写组. 福建植物志(第5卷)[M].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161–162.
[19] 刘文泰. 本草品汇精要[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313.
[20] 许希周. 药性粗评[M]//中国文化研究会. 中国本草全书(第56卷).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9: 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