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冯晨, 张洁, 黄宏文. 统筹植物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的解决方案: 植物并地保护(parallel situ conservation) [J]. 生物多样性, 31(9): 23184.
[2] 王婷, 舒江平, 顾钰峰, 李艳清, 杨拓, 徐洲锋, 向建英, 张宪春, 严岳鸿. 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J]. 生物多样性, 2022, 30(7): 45–72.
[3] Brummitt N, Aletrari E, Syfert M M, Mulligan M. Where are threatened ferns found? Global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for pteridophytes [J].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2016, 54(6): 604–616.
[4] Ledford H. World’s largest plant survey reveals alarming extinction rate [J]. Nature, 2019, 570(7760): 148–149.
[5] 易祖盛, 黄元骏, 易晖, 张新旺, 李文俊. 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J]. 生物多样性, 2021, 29(5): 680.
[6] 吴翰. 车八岭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C]//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研究论文集.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3: 175–184.
[7] 徐燕千. 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研究综合报告[C]//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研究论文集.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3: 1–7.
[8] 陈锡沐, 张常路, 李秉滔. 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J]. 广西植物, 1994(4): 321–333.
[9] 肖荣高, 饶纪腾, 宋相金. 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见有毒植物[J]. 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3): 90–92, 96.
[10] 陈涛, 缪绅裕, 廖文波, 苏志尧, 唐绍清, 张宏达. 广东车八岭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地理研究[J]. 生态科学, 1992(1): 1–28.
[11] 白音, 包英华, 肖荣高, 饶纪腾, 冯承浩. 广东车八岭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资源及其综合利用[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5(4): 48–51.
[12] 伍建军. 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药用植物资源[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1(2): 33–54.
[13] Song B, Li T, Li T, Huang Q, Deng W. Phallus fuscoechinovolvatus (Phallaceae, Basidiomycota), a new species with a dark spinose volva from southern China [J]. Phytotaxa, 2018, 334: 19.
[14] Li T, Li T, Song B, Hosen M I. Thelephora austrosinensis (Thelephoraceae), a new species close to T. ganbajun from southern China [J]. Phytotaxa, 2020, 471: 208–220.
[15] Mo R R, Wang Y, Wang G Q, Li W, Murányi D. Two new species and three new provincial records of Neoperla (Plecoptera: Perlidae) from Nanling Mountains, China [J]. Zootaxa, 2021, 5040: 195–214.
[16] 刘蔚秋, 张力, 张应明, 钟淑婷, 周晓杭, 刘晋晖, 左勤, 栾福臣. 广东省苔藓植物分布新记录[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2, 51(4): 325.
[17] 林木青, 张应明, 欧阳芳, 束祖飞, 朱朝东, 肖治术. 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独栖性胡蜂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J]. 生物多样性, 2023, 31(2): 130–140.
[18] 张宪春. 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19]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二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20] Wu Z Y, Raven P H, Hong D Y. Flora of China (Vol. 2–3)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St. Louis: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 2013.
[21] 严岳鸿, 张宪春, 马克平. 中国蕨类植物多样性与地理分布[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
[22] PPG I. A community-derived classification for extant lycophytes and ferns [J].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2016, 54(6): 563–603.
[23] 孙鸿烈. 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0.
[24] 吴征镒.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 云南植物研究, 1991, 13(S4): 1–139.
[25] Ezcurra C, Baccalá N, Wardle P. Floristic relationships among vegetation types of New Zealand and the Southern Andes: Similarities and biogeographic implications [J]. Annals of Botany, 2008, 101(9): 1401–1412.
[26] Van Balgooy M M J. Plant-geography of the Pacific. As based on a census of Phanerogam genera [J]. Blumea, 1971,6(1 Supplement): 1–222.
[27] 何祖霞, 张力. 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的藓类植物区系研究[J]. 广西植物, 2005(5): 399–405.
[28] 张荣京, 邢福武, 陈红锋, 严岳鸿, 韦强. 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区系分析[J]. 植物研究, 2005(3): 358–365.
[29] 陈林, 尹新新, 龚粤宁, 谢国光, 董安强, 王发国, 邢福武.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分析[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1(4): 361–365.
[30] 陈锡沐, 李镇魁, 冯志坚, 李秉滔. 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9(1): 100–105.
[31] 杜晓洁, 谢冲林, 余小玲, 邓双文, 杨新东, 陈流保, 王发国, 邢福武. 翁源青云山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区系特征分析[J]. 热带作物学报, 2020, 41(11): 2329–2334.
[32] 林媚珍. 广东南昆山与其邻近地区植物区系的比较[J]. 热带地理, 1997(1): 36–40.
[33] The Biodiversity Committee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talogue of Life China: 2022 Annual Checklist [DB/OL]. Beijing, China: http://www.sp2000.org.cn/, 2022.
[34] 徐峥嵘, 马正. 蕨菜的食养食疗[J]. 食品安全导刊, 2019(32): 71–74.
[35] 依莎. 新型蕨菜人工栽培技术[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 31(24): 16–17.
[36] 孟夏. 蕨类植物的综合利用价值[J]. 农技服务, 2009, 26(4): 132–133.
[37] 郑东方. 河南沁阳白松岭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资源的研究与保护[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34): 14958–14959.
[38] 赵建成, 吴跃峰. 生物资源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39] 欧阳及第, 韩志伟, 吴攀, 卢江. 黔南铅锌尾矿库先锋植物分布及其重金属累积特性[J]. 生态学杂志, 2023: 1–13. https:// kns.cnki.net/kcms2/detail/21.1148.Q.20230523.1658.010.html
[40] 李静宇, 熊奉奎, 党秀丽. 六种典型植物对排污口周边河床土壤Cd污染的修复研究[J].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23, 41(2): 31–39.
[41] 张慧, 陶靖文, 程慧, 师雪芹. 皖西大别山北坡苔藓植物区系[J]. 西北植物学报, 2023, 43(2): 335–342.
[42] 吴智宏, 王梓, 栾福臣, 束祖飞, 李步杭. 车八岭20 hm2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监测样地群落物种组成和区系特征[J].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1, 37(3): 86–91.
[43] 张木明, 苏志尧, 陈北光. 粤北车八岭小红栲群落的植物区系成分分析[J]. 生态科学, 1998(2): 10–15.
[44] 李跃进. 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D]. 长春: 吉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45] 何祖霞, 张力. 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的藓类植物区系研究[J]. 广西植物, 2005(5): 399–405.
[46] 乔琦, 邢福武, 陈红锋, 钟文超. 广东省南昆山伯乐树群落特征及其保护策略[J]. 西北植物学报, 2010, 30(2): 377–384.
[47] 杜晓洁. 广东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D]. 广州: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19.
[48] 邹东廷, 王庆刚, 罗奥, 王志恒. 中国蔷薇科植物多样性格局及其资源植物保护现状[J]. 植物生态学报, 43(1): 1–15.
[49] 秦双双, 韦坤华, 胡营, 梁莹, 韦范, 宋志军, 王硕, 周小雷, 乔柱, 杨晓男, 缪剑华. 药用植物4.0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中国现代中药, 2023, 25(7): 1383–1395.
[50] 查冲, 杜亚填, 刘姣. 蛇足石杉及石杉碱甲的研究进展[J]. 湖南林业科技, 2016, 43(2): 126–131.
[51] 杜晓华. 观赏植物马尾杉内生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对AChE的抑制活性[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
[52] 周桔, 杨明, 文香英, 李楠, 任海. 加强植物迁地保护,促进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1, 36(4): 417–424.
|